跨境走私香烟披上”代工”外衣 多地查获假冒品牌案值超亿元
近日,福建漳州海关联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跨境走私香烟案,现场查获标有”越南代工”字样的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12万条,案值逾8000万元。这起案件揭开了以”越南代工”为幌子的香烟走私造假产业链冰山一角。
代工香烟成走私新马甲 仿真度达90%以上
据办案人员介绍,该犯罪团伙在越南设立地下加工厂,通过高仿模具生产假冒国内知名品牌香烟。与以往简单包装造假不同,这批香烟不仅外包装采用最新激光防伪技术,烟丝中也掺入少量真品原料,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犯罪分子利用消费者对’进口货’的盲目信任,在包装上刻意标注’越南代工’字样,实则完全未经品牌方授权。”漳州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负责人表示。专业检测显示,这些香烟焦油含量超标3倍,部分批次检出工业硫磺等有害物质。
线上线下双渠道渗透 社交平台成主要销路
调查发现,该团伙通过”一件代发”模式开展批发业务。在福建莆田、泉州等地设立中转仓库,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发布”越南代工免税香烟”广告,通过微信、QQ等社交工具进行交易。为规避监管,其物流信息多显示为”日用品”或”电子配件”。
2023年第三季度,厦门海关连续查获5批申报为”音响设备”的走私香烟,其中3批标注”越南代工”字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志强指出:”这种新型走私模式将生产、运输、销售环节跨国切割,形成’代工-走私-分销’的完整犯罪链条。”
暴利驱动黑色产业 仿真包装技术迭代升级
知情人士透露,一条假冒香烟在越南的生产成本不足30元,经走私入境后批发价可达150-200元,终端零售利润超300%。暴利驱使下,犯罪团伙每年投入数百万元更新包装设备。
2023年8月,广州警方破获的类似案件中,查获的假冒香烟包装已升级到第七代版本,采用可变二维码、热敏油墨等新技术。犯罪团伙甚至建立”客户服务系统”,提供”扫码验证”“退换货”等仿官方服务。
多地联动打击成效显著 半年查获案值超5亿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共查获香烟走私案件1372起,其中涉及”越南代工”标识的案件占比达43%,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仅深圳口岸就截获相关案件涉案金额1.2亿元。
跨境协作破获特大案件 生产窝点深藏工业区
今年5月,中越联合执法小组在越南海防市工业园捣毁3个制假窝点,现场查获假冒”黄鹤楼”“玉溪”等品牌香烟成品200余箱。越南警方通报显示,该窝点通过贿赂当地官员获得合法厂房掩护,生产设备全部从中国走私入境。
“犯罪团伙选择越南设厂,既可利用廉价劳动力,又能规避国内监管。”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类案件往往涉及洗钱、贿赂等多种犯罪,近期破获的案件中已发现与境外赌博团伙的资金往来。
消费者维权陷困境 鉴别难度持续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代工香烟”多流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2023年7月,湖南邵阳市场监管部门接到多起投诉,消费者购买所谓”越南版”香烟后出现头晕、恶心症状,但因无法提供正规购买凭证,维权陷入困境。
烟草行业专家王建军提醒:”正规进口香烟必须贴有中文标识和完税证明,所谓’代工版”免税版’都是违法产品。”目前部分省份已开通香烟真伪扫码验证平台,消费者可通过官方渠道查验。
监管技术双管齐下 多部门启动专项治理
面对新型走私手段,海关总署近期升级”智慧缉私”系统,新增”代工香烟”等23个敏感词库。2023年9月起,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社交平台香烟非法广告。
物流数据追踪显威力 犯罪团伙转向”化整为零”
厦门海关技术部门负责人透露,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走私团伙近期改变策略:将单批货物拆分为多个小包裹,采用”蚂蚁搬家”方式运输。但智能分拣系统仍能通过发货人、收货人关联分析锁定可疑订单。
今年1-8月,仅福建地区就通过物流数据追踪破获相关案件67起,打掉犯罪团伙9个。其中漳州”1.17”专案中,犯罪分子使用17个不同账号分批发货,仍被系统自动识别关联。
电商平台责任压实 违规店铺遭永久封禁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已下架”越南代工香烟”等违规商品链接1.2万条,封禁店铺832家。部分平台开始试行”香烟类目白名单”制度,仅允许持证商家经营。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电子商务法》规定,平台对经营者身份资质负有审核义务。近期浙江杭州互联网法院判决的一起案例中,某电商平台因未及时下架烟草广告被处以50万元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