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海关联合烟草专卖局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查处了一批以”免税香烟批发”为幌子的非法经营窝点。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号称”比专柜便宜40%“的地下市场,正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渠道悄然扩张,形成了一条集假烟生产、走私运输、网络销售于一体的黑色产业链。
一、直播带货牵出亿元假烟案
2023年12月,广州海关缉私局破获一起特大走私免税香烟案。犯罪团伙通过某直播平台以”保税区直供”“海关扣押货”等话术招揽客户,实际销售的却是假冒注册商标的伪劣香烟。执法人员现场查获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1.2万条,涉案金额达8300万元。
“这些假烟使用的过滤嘴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参与案件侦办的李警官向记者展示查获的样品。检测报告显示,部分假烟中检出工业硫磺、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长期吸食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二、走私烟披上”免税”外衣
在浙江某跨境电商产业园,记者暗访发现多家店铺公开销售”免税香烟”。一家名为”环球免税仓”的店铺老板声称:”我们的烟都是从海南免税店刷出来的,绝对保真。”但当记者要求查看海关完税证明时,对方立即转变话锋称”量大从优,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所谓”免税烟”主要有三个来源:
1. 走私团伙通过”水客”蚂蚁搬家式偷运入境
2. 回收免税店旅客购买额度进行套购
3. 直接使用假冒包装的劣质烟草
三、社交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发现,以”免税烟”“出口专供”为关键词的账号超过2000个。这些账号通常采用”隐语”交流,如用”口粮”代指香烟,”肉价”表示批发价格。交易全程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快递单上标注”礼品”“食品”等伪装信息。
2023年9月,重庆警方破获的案例显示,一个犯罪团伙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免税店探店”视频引流,再通过微信进行交易。该团伙12名成员在半年内销售假烟获利超600万元。
四、监管技术面临新挑战
随着犯罪手段升级,监管面临三大难点:
– 物流溯源难:犯罪团伙采用”化整为零”发货方式,单次邮寄不超过2条
– 资金追踪难:使用虚拟货币、跑分平台等新型洗钱手段
– 鉴定定性难:部分高仿包装能达到以假乱真程度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共查处假烟案件2.1万起,但业内人士估计实际流通的非法烟草制品可能是查处量的5-8倍。
五、消费者维权陷入困境
北京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花2.6万元购买的”免税中华烟”,经专业机构检测全部为假冒产品。但由于是通过社交软件交易,既无法提供正规发票,也找不到实际经营者,维权陷入僵局。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规定,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涉案金额超过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但现实中,犯罪团伙往往通过拆分订单、使用他人账户等方式规避查处。
(注: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