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烟草专卖局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查获多起以”香烟批发厂家直销”为幌子的假冒伪劣卷烟案件。这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厂家直供”“免税香烟”等虚假广告,通过低价诱惑消费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并危害公众健康。
一、典型案例曝光:假烟产业链浮出水面
2023年8月,广东省公安厅通报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犯罪团伙在东莞设立地下加工厂,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以”中华香烟厂家直销”名义招揽客户,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执法人员现场查获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卷烟3.6万条,以及成套的包装设备和原材料。
“该团伙采用’线上接单、线下生产’模式,声称可以提供比市场价低40%的’免税香烟’。”办案民警介绍,经检测,这些假烟使用劣质烟叶,焦油含量超标近3倍,部分还含有违禁添加剂。
无独有偶,2023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烟草专卖局联合警方捣毁一个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的假烟销售网络。犯罪嫌疑人在直播中展示”香烟批发仓库实拍”,实际上是通过PS技术合成的虚假场景。执法人员追踪发现,其所谓”厂家直营店”实为居民区内的出租屋。
二、常见诈骗手法解析
调查显示,这些非法经营行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价格陷阱:标榜”免税”“海关罚没”等名义,报价仅为市场价的50-70%。实际上,正规烟草实行全国统一零售价,大幅降价必然存在问题。
-
资质造假:伪造《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等文件。经查询,这些证件编号要么不存在,要么盗用其他企业的真实编号。
-
支付异常:要求微信/支付宝私下转账,拒绝使用正规电商平台的担保交易。有受害者反映,付款后即被拉黑,或收到与订单不符的劣质产品。
-
物流猫腻:采用”化整为零”方式发货,包裹标注”礼品”“日用品”逃避检查。某快递网点负责人透露,曾发现同一发件人每天寄出数十个”茶叶”包裹,实际内装均为卷烟。
三、执法部门重拳出击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共查处假烟案件1.7万起,查获假烟41.2万件,捣毁制假窝点893个。重点打击方向包括:
- 网络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香烟批发”“厂家直销”等关键词的异常交易
- 物流拦截:在重点枢纽建立X光机检查通道,2023年1-6月通过物流环节查获假烟占比达34%
- 源头治理:建立假烟原料追溯机制,对提供烟用丝束、盘纸等材料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3月生效的《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电子烟广告。但监测发现,仍有不法分子以”雾化器批发”名义销售非法电子烟产品。
四、消费者如何识别防范
烟草专卖执法人员提醒:
-
查验资质:正规烟草零售商必须公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可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验证真伪。
-
警惕低价:低于建议零售价20%以上的香烟极可能是假烟。以中华(硬)为例,市场指导价450元/条,若报价低于300元需高度警惕。
-
观察包装:真烟采用先进防伪技术,如紫外线防伪标志、微缩文字等。某品牌卷烟厂技术专家演示:真烟包装膜热封线宽度精确到0.2毫米,而假烟通常做工粗糙。
-
举报渠道:发现可疑情况可拨打12313烟草专卖举报电话,或通过”中国烟草专卖”微信公众号提交线索。2023年上半年,通过群众举报破获的案件占总量的28%。
五、法律后果警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
– 非法经营卷烟价值5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2万元以上即构成刑事犯罪
– 销售假烟将面临货值金额1-3倍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 2023年6月,福建某男子因通过抖音销售假烟被判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万元
特别提醒:根据《刑法》第140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显示,某假烟团伙主犯因销售金额特别巨大,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六、行业规范动态
中国烟草总公司近期推出三项措施规范市场:
1. 建立全国统一的卷烟物流追溯系统,计划2024年底前实现条包二维码全覆盖
2. 升级防伪技术,新一代防伪标识将采用纳米级光学可变图像
3. 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守护金叶”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渠道
“任何声称可以绕过专卖体系直接交易的说法都是骗局。”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我国实行严格的烟草专卖制度,从生产到零售各环节都需持证经营。消费者应通过正规门店购买,切勿轻信网络上的”厂家直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