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中华香烟厂家准批发’货真价实’“的爆料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部分中华香烟生产厂家通过特殊渠道向特定客户提供”准批发”服务,承诺产品”100%正品”,价格却远低于市场零售价。这一现象不仅暴露出烟草行业监管漏洞,更折射出我国烟草销售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
一、”厂家直供”背后的利益链
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厂家准批发”并非空穴来风。2021年,江苏某烟草公司就曾曝出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本该投放正规渠道的中华香烟以”员工福利”名义低价批发出售,涉案金额高达1200万元。涉事人员通过伪造销售单据、虚报损耗等方式规避监管,最终导致大量正品香烟流入灰色市场。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3年初,湖南长沙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犯罪团伙通过仿制烟草专卖许可证,以”厂家直销”名义在网上招揽客户,实际销售的却是走私香烟与正品混装的”拼装烟”。该案查获假冒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8.6万条,案值近2000万元。
二、”保真”承诺下的猫腻
多位烟草行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真正的厂家直供极为罕见。中国烟草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所有正规渠道的香烟都必须通过各地烟草专卖局统一调配。所谓的”厂家准批发”通常存在三种情况:
-
内部人员监守自盗:部分烟厂员工或烟草公司内部人员利用管理漏洞,将本应销毁的残次品或”关系烟”私自倒卖。2022年云南某烟厂就发生过质检员将不合格香烟偷运出厂案件。
-
跨区域窜货牟利:由于各省市烟草定价存在差异,一些经销商将低价区域采购的香烟运往高价区域销售。2020年,浙江某烟草经销商因跨省倒卖中华香烟被罚款80万元。
-
高仿假冒混售:不法分子将少量正品与高仿香烟混合销售,利用消费者对”厂家直供”的信任实施欺诈。广东警方2023年打掉的一个制假团伙就采用这种模式,现场查获激光打码机等专业造假设备。
三、监管重拳下的行业乱象
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三令五申,但灰色交易仍屡禁不止。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查处非法经营烟草案件2.3万起,同比增长17%,其中涉及中华等高端品牌的案件占比达34%。
2023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启动”利剑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制假售假、非法批发等行为。专项行动期间,上海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假烟案,查获假冒中华香烟1.2万条,涉案价值超500万元。犯罪团伙通过电商平台以”厂家直营”名义销售,实际是在偏远农村设立的地下作坊生产。
四、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
针对愈演愈烈的假冒乱象,烟草行业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
查看专卖标识:正规渠道销售的香烟必须具有当地烟草专卖标识,跨省销售的香烟包装上会有明显的区域标识。
-
验证防伪码:中华香烟采用”三码合一”防伪系统,可通过中国烟草官网验证包装上的32位防伪码。
-
警惕低价陷阱:正品中华香烟批发价与零售价差异有限,声称”厂家直供五折”的基本可判定为骗局。
-
索要发票:正规烟草经销商必须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无发票交易存在重大风险。
记者暗访发现,目前在一些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网站上,仍有多人打着”烟厂内部渠道”旗号招揽生意。一位自称”王经理”的卖家声称:”软中华320元/条,硬中华280元/条,保证厂里直接拿货”。当记者要求查看烟草专卖许可证时,对方立即终止了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金额超过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最高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界人士提醒,不仅销售方要承担法律责任,明知是非法渠道仍购买的消费者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烟草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但”厂家准批发”乱象的根治,仍需从完善内部管控、加强跨部门协作、提升防伪技术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烟草产品,切勿贪图便宜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