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民王先生因通过电商平台为儿子购买香烟而引发热议。这位自称”望子成龙”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孩子说班上同学都会抽烟,我怕他被孤立,就想着先让他学着抽正规渠道的香烟。”
网购香烟成新趋势 家长陷教育两难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正规电商平台香烟销售额同比增长23%,其中约15%的订单备注显示为”家长代购”。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学生香烟”相关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40%。
“孩子上初中后经常提起同学聚会时有人抽烟。”王先生无奈地说,”我们做家长的也很矛盾,既担心孩子学坏,又怕他被同学看不起。”这位45岁的父亲在浦东某外企担任中层管理,月薪3万左右。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去年杭州就发生过一起”父亲教儿子抽烟防欺凌”的事件。当事人李先生在采访中表示:”现在孩子压力大,与其让他在外面抽劣质烟,不如我亲自教他正确的抽烟方式。”
教育专家:此举可能适得其反
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明教授指出:”这类行为反映出部分家长对社交压力的过度焦虑。用错误方式解决社交问题,反而可能强化孩子的从众心理。”
研究显示,在家长默许下接触烟草的青少年,成瘾率是普通青少年的2.3倍。上海市疾控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初中生吸烟率已达5.7%,较五年前上升1.2个百分点。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迎合不良风气。”张教授强调,”真正的社交能力建立在自信和人格魅力上,不是靠模仿不良行为获得的。”
电商平台监管存漏洞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平台明确要求”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但通过”代购”“礼品”等模糊关键词仍能轻松购买。部分商家甚至提供”学生套餐”,将香烟与文具捆绑销售。
“系统只能识别直接关键词,对这种变相销售很难监管。”某电商平台风控部门员工透露。据了解,平台主要依靠用户举报和人工抽查,对违规商家的处罚多以警告和下架商品为主。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去年共查处网络违规售烟案件47起,但业内人士表示这仅是冰山一角。”违法成本太低,一个店铺被封可以换个马甲再开。”一位不愿具名的执法人员坦言。
学校开展专项教育
面对这一现象,上海多所中学已启动”无烟校园”专项行动。复旦附中近期举办了”拒绝第一支烟”主题班会,邀请呼吸科医生现场演示吸烟对肺部的损害。
“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吸烟不是成熟的标志。”该校德育主任刘老师介绍,学校还建立了匿名举报机制,鼓励学生互相监督。
但部分学生反映效果有限。”抽烟的同学现在都躲厕所或者校外抽。”高一学生小林告诉记者,”有些人觉得被抓到才叫酷。”
心理医生建议:关注孩子真实需求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吴芳指出:”家长要区分孩子是真的想抽烟,还是出于社交压力。很多情况下,孩子需要的是社交技巧指导,而不是香烟。”
她建议家长:
1. 定期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
2. 培养孩子健康的社交方式
3. 帮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当孩子说’别人都这样’时,家长应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吴医生说,”这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法律界人士:或涉嫌违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吸烟。法律专家指出,家长此类行为可能面临警告或罚款的行政处罚。
“即使是出于’好意’,这种行为也已经触碰法律红线。”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律师表示,”更重要的是,它向孩子传递了错误信号:规则是可以变通的。”
2021年修订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进一步扩大了禁烟范围,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违者最高可处5万元罚款。
社会学家:反映教育焦虑升级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敏认为,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家长的教育焦虑:”在激烈竞争环境下,部分家长将社交能力简单等同于’合群’,甚至不惜突破底线。”
她指出,中产家庭尤其容易出现这种焦虑:”他们既希望孩子保持优秀,又担心孩子特立独行。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了一些非理性行为。”
周教授建议社会应提供更多元化的成功标准:”当’成功’的定义不再单一,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会减轻。抽烟不该成为社交的通行证,同理,不抽烟也不该成为被排斥的理由。”
国外经验:家校社协同干预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2020年推出的”零吸烟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该计划通过家长学堂、学生社团、社区监督三位一体的方式,将高中生吸烟率从4.5%降至1.2%。
“关键是要形成社会共识。”参与该计划的专家山本健一郎表示,”当整个社会都认为未成年人吸烟是不可接受的行为时,个别家长就不会再有这种’特殊照顾’的想法。”
相比之下,德国则从价格杠杆入手,将香烟税率提高至零售价的75%,同时对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行为处以高额罚款,未成年人吸烟率连续八年下降。
学生自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烟味。”上海某重点高中学生会主席小王说,”但有些人觉得拒绝会显得不合群。学校如果能多组织些团队活动,让大家通过正轨方式建立友谊,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他建议学校开设更多社交技巧课程:”比如如何礼貌拒绝、如何融入集体又不失去自我,这些才是我们需要的。”
一些学生自发成立了”清新校园”社团,通过短视频、海报等方式宣传健康社交理念。”我们想证明,不抽烟也能交到朋友。”社团创始人小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