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烟草管控政策趋严,一种号称”越南广西特产”的细支香烟在灰色渠道悄然走红。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打着”免税”“出口转内销”旗号的香烟产品,正通过社交平台、跨境代购等渠道大量流入市场,其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现象已引发多方关注。
一、边境查获特大走私案暴露产业链
2023年8月,广西东兴海关在边境巡逻中截获一批伪装成”土特产”的走私香烟,共计1200余条。经鉴定,这批标榜”越南特供”的细支香烟中,近三分之一存在包装造假、烟丝掺假等问题。海关人员打开部分包装发现,有些香烟滤嘴长度明显短于正品,烟支上的激光防伪标识也有明显重影。
无独有偶,2024年3月昆明海关通报的案例显示,有走私团伙将正品香烟与假冒产品混装运输,同一包装箱内上层放置真烟,下层则填充劣质仿制品。这种”鱼目混珠”的手法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整条香烟时,往往要到拆封使用时才能发现异常。
二、线上销售乱象触目惊心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以”越南细支烟代购”为关键词搜索,出现上百个相关账号。这些卖家通常以”免税正品”“海关扣押货”为卖点,价格却比正规渠道低30%-50%。在一个拥有2.3万粉丝的微商账号中,标价180元/条的”越南版芙蓉王”,经烟草专卖局鉴定实为高仿产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卖家公然提供”定制服务”。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有卖家表示”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焦油含量”,并展示不同版本的外包装模板。这些未经质检的”三无产品”,其烟丝来源、生产工艺均成谜。
三、消费者维权陷入困境
南宁市民黄先生向记者展示其购买的”越南版中华”,包装精美却口感刺喉。”找卖家理论时,对方先是推脱是个人口味差异,后来直接把我拉黑。”由于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黄先生最终未能获得任何赔偿。
烟草专卖执法人员透露,这类跨境烟草交易存在多重法律风险:一方面走私香烟本身涉嫌违法,另一方面消费者很难证明所购产品的真实来源。2023年广西消费者协会受理的47起相关投诉中,成功调解的不足10%。
四、行业专家解析造假手法
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指出,目前市场上的假冒细支烟主要存在三类问题:
-
包装造假:仿制正品包装设计,但印刷精度、材质厚度存在差异。部分产品使用回收的真烟盒二次包装。
-
原料掺假:采用劣质烟叶、工业下脚料填充,为改善口感违规添加香精香料。检测发现有的产品焦油含量超标2-3倍。
-
参数虚标:实际烟支长度、直径与标注不符。某批次查获的”细支烟”实测直径达7.2mm(标准细支烟应≤5.4mm)。
五、监管升级进行时
面对日益猖獗的走私假冒乱象,相关部门已采取多项整治措施:
-
2024年”国门利剑”专项行动将烟草走私列为重点,广西、云南等地海关配备新型X光检测设备,可快速识别夹藏香烟。
-
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行”一物一码”追溯体系,正规出口香烟均带有可验证的二维码。
-
电商平台下架违规商品1.2万件,封禁违规账号800余个。抖音、快手等平台清理相关短视频内容超3000条。
但执法部门也坦言,由于跨境取证困难、违法成本较低,这类灰色贸易仍存在”野火烧不尽”的特点。某边境海关工作人员透露:”有些走私者采用’蚂蚁搬家’方式,每次携带数量刚好不构成刑事犯罪。”
六、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医学专家特别提醒,假冒香烟的健康危害可能远超正品。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表示,近期接诊的多例年轻吸烟者出现异常咳嗽症状,”询问病史发现都吸食过来路不明的所谓进口细支烟”。这些产品可能含有超标的重金属、霉菌毒素,长期吸食会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风险。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市场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边境走私到网络销售,从包装造假到健康危害,每一个环节都在敲响警钟。在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消费者更应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烟草产品,切勿因贪图便宜或猎奇心理而落入”鱼目混珠”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