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通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我国烟草批发和零售市场存在严重的”鱼目混珠”乱象,假冒伪劣、走私贩卖、非法经营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危害消费者健康。
假烟产业链触目惊心 仿真度高达90%
在广东省某地,记者发现一个隐蔽的假烟生产窝点。该窝点藏身于废弃厂房内,生产设备一应俱全,从包装到烟丝都能做到高度仿真。”这些假烟用的是劣质烟叶,添加大量香精和化学物质,成本不到正品的三分之一。”参与打假的执法人员告诉记者。
2023年5月,广州市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假烟案,查获假烟成品及半成品案值超过5000万元。犯罪嫌疑人交代,这些假烟主要通过小超市、便利店等渠道流入市场。
走私烟猖獗 边境成重灾区
在中越边境的广西东兴市,记者发现走私香烟活动十分猖獗。”一条正品中华烟在这里只要200多元,比正规渠道便宜近一半。”当地一名出租车司机向记者透露。这些走私烟主要通过”蚂蚁搬家”方式,由边民少量多次携带入境。
2023年初,南宁海关破获一起特大香烟走私案,查获走私香烟20余万条,案值近亿元。走私团伙利用边境便道,通过改装车辆夹带等方式将境外香烟偷运入境。
非法经营屡禁不止 “黑户”商家泛滥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烟酒店存在无证经营现象。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周边,三家烟酒店中就有两家无法出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办证太难了,要排队等名额。”一位店主坦言。
2023年3月,长沙市烟草专卖局开展专项整治,查处无证经营户137家。这些”黑户”商家往往通过隐蔽销售、熟人介绍等方式规避检查。
电子烟市场乱象:未成年人轻易可得
尽管国家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但记者发现这一禁令形同虚设。在多个城市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各种口味的电子烟被摆在显眼位置销售。”买电子烟不用看身份证,很多学生都来买。”一位店主告诉记者。
2023年4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能够轻易购买到电子烟。
价格混乱 同城差价可达50%
记者对比发现,同一品牌的香烟在不同零售点的价格差异巨大。以某知名品牌为例,在大型超市售价为450元/条,而在一些小烟酒店只需300元就能买到。”这些低价烟要么是走私的,要么就是假烟。”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2023年6月,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23家涉嫌价格欺诈的烟草零售店,这些店铺通过虚标价格、捆绑销售等方式欺骗消费者。
监管漏洞:许可证倒卖成风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倒卖现象严重。”一个烟草证现在能卖到20万元,比前几年翻了一倍。”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被倒卖的许可证往往成为非法经营者的”保护伞”。
2023年2月,江西省某县查处一起许可证倒卖案件,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材料、行贿等手段获取许可证后高价转卖。
农村市场成监管盲区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烟草市场监管更为薄弱。记者在多个乡镇走访发现,无证经营、销售假烟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检查少,卖假烟的风险小、利润高。”一位零售户坦言。
2023年1月,河北省开展农村烟草市场专项整治,查获假烟1.2万条,取缔无证经营户86家。但执法人员表示,由于农村地域广阔、监管力量不足,整治效果有限。
网络销售屡禁不止 监管面临新挑战
尽管国家明令禁止网络售烟,但记者发现,通过社交媒体、二手交易平台等渠道的香烟销售仍然活跃。”微信下单,快递送货,很方便。”一位网络卖家告诉记者。这些交易往往使用暗语,如”口粮”“草”等代替香烟。
2023年7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查处网络违法售烟案件1.3万起,但业内人士表示,这只是冰山一角。
消费者维权困难 假烟危害认知不足
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在买到假烟后选择自认倒霉。”投诉太麻烦,而且很难举证。”一位消费者表示。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消费者对假烟的危害认识不足。”抽起来差不多,价格便宜就行。”一位长期购买低价烟的消费者说。
2023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烟草类投诉解决率不足30%,远低于其他商品类别。专家指出,这与烟草产品的特殊性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