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商家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违规销售烟草制品。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在爱喜网等平台购买到疑似假冒香烟,引发社会对网络烟草交易乱象的广泛关注。
事件回顾:消费者遭遇”高价假烟”
2023年5月,北京消费者李先生在某社交平台看到”爱喜网正品香烟直销”的广告后,通过该网站花费1280元购买了两条某知名品牌香烟。到货后却发现:”包装印刷模糊,烟丝质量低劣,与实体店购买的同款产品存在明显差异。”
“我平时在正规烟草专卖店买这个牌子只要600元一条,他们网站标价640元还号称’全网最低’,结果收到的根本就是假货。”李先生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时表示。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系统收到关于网络购烟的投诉达237起,同比增长68%。其中涉及爱喜网、烟悦网等平台的投诉占比超过40%。
调查发现:违规售烟已成灰色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网站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
资质缺失:根据《烟草专卖法》规定,烟草制品销售必须取得专卖许可证。但爱喜网等平台均未在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许可证明。
-
价格混乱:同一产品在不同网站差价可达30%-50%,远超出正常市场波动范围。某品牌香烟正规渠道零售指导价为450元/条,而在这些网站标价从380元到680元不等。
-
货源不明:多位从业者透露,这些平台的货源主要来自三个渠道:
- 通过”黄牛”从正规渠道套购后加价倒卖
- 走私入境的外烟
- 地下作坊生产的假冒产品
-
虚假宣传:普遍使用”厂家直供”“海关扣押特价”“内部渠道”等话术吸引消费者,实则无法提供任何有效凭证。
典型案例:跨境假烟案牵出网络销售链
2022年9月,广州海关破获一起案值2.3亿元的跨境假烟案,查获假冒多个国际品牌的香烟50余万条。调查发现,该犯罪团伙通过自建网站和入驻第三方平台的方式,将假烟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
“这些假烟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存在严重健康隐患。”参与办案的执法人员表示,”检测发现部分样品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重金属含量是正规产品的5-8倍。”
值得注意的是,该团伙运营的”免税烟商城”网站与爱喜网使用相同的服务器IP段和技术架构,疑似存在关联。
监管现状: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面对网络违规售烟乱象,相关部门已采取行动:
-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启动”净网行动”,上半年已查处违法网站136家,关闭违规账号2300余个。
- 市场监管总局:将网络售烟纳入”铁拳”行动重点整治范围,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公安部:2023年以来破获网络售烟刑事案件8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56名。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任何未经许可的网络烟草交易都是违法行为,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专家提醒:识别网络售烟陷阱
中国控烟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支修益教授指出,消费者可通过以下特征识别违规售烟网站:
- 价格异常:明显低于市场指导价(可能存在假货风险)或远高于指导价(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
- 支付方式:要求微信、支付宝私下转账,不提供正规支付渠道
- 客服话术:使用”特殊渠道”“内部关系”等模糊表述
- 资质缺失:网站无ICP备案信息或备案主体与经营内容不符
“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到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实体店购买。”支教授建议,”网络购烟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消费者维权指南
遇到网络购烟纠纷时,消费者可以:
- 保留交易记录、聊天截图、商品照片等证据
- 向12315平台或当地烟草专卖局举报(举报电话:12313)
- 涉及金额较大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 通过司法途径主张权利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23年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消费者因在某网站购买到假冒香烟,最终获三倍赔偿。主审法官提醒:”即使维权成功,假冒烟草对健康造成的损害也无法挽回,预防胜于救济。”
行业观察:正规化转型势在必行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网络售烟乱象背后反映的是传统烟草销售体系与数字经济的脱节。目前,全国仅有”中烟新商盟”等少数几个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建设的B2B平台,面向零售户开展合法线上批发业务。
“可以考虑在严格监管前提下,试点开展’线上订购、线下取货’的O2O模式。”某省级烟草公司电商负责人表示,”这既能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又能确保监管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6月实施的《电子烟管理办法》已明确规定禁止所有线上销售渠道。专家预测,该监管思路可能逐步覆盖全部烟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