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货到付款这一传统支付方式在网购领域焕发新生。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支持货到付款的电商平台已覆盖综合商城、垂直电商、生鲜配送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
主流平台全面布局货到付款
国内头部电商平台早已将货到付款作为基础服务。京东自营商品支持全国范围内货到付款,2023年财报显示其货到付款订单占比仍维持在18%左右。天猫超市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在300多个城市实现生鲜商品货到付款服务。拼多多则依托”多多买菜”业务,在社区团购场景中广泛应用该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苏宁易购在今年618期间推出的”验货后付款”服务引发行业热议。消费者可在签收后24小时内完成验货再支付,该创新模式使苏宁大家电品类的退货率同比下降了32%。
垂直领域特色服务涌现
除综合电商外,多个垂直领域也发展出特色货到付款服务:
– 鲜花电商”花加”推出”先赏花后付款”服务
– 图书平台”孔夫子旧书网”对古籍类商品保留货到付款通道
– 农产品平台”惠农网”在县域市场货到付款订单占比超40%
2023年双十一期间,家居电商”居然之家”线下体验店结合线上订单的”到店验货付款”模式,创下单日2300万元的货到付款交易额。
新兴模式暗藏消费风险
在市场繁荣背后,部分新兴模式的合规性问题逐渐显现。今年3月,江苏消保委通报的案例显示,某短视频平台商家以”货到付款”为诱饵销售假冒保健品,消费者签收后发现产品与宣传严重不符。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所谓”奢侈品代购”网站利用货到付款制造信任假象。上海警方近期破获的案例中,犯罪团伙搭建高仿电商平台,以”专柜验货付款”为幌子销售假冒名牌箱包,涉案金额达870万元。
监管持续加码规范市场
针对市场乱象,监管部门正在加强规范:
1. 市场监管总局将”虚假货到付款承诺”列入2023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重点
2. 中国邮政对代收货款业务实行”白名单”管理
3. 多个电商平台建立”货到付款商家信用评级体系”
北京市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受理的183起网络购物纠纷中,涉及货到付款争议的占比达27%,较去年同期上升6个百分点。其中”包装破损拒收纠纷”、”验货时间争议”成为新型维权难点。
行业探索技术解决方案
面对消费痛点,部分企业开始尝试技术赋能:
– 顺丰速运试点”AR验货”功能,收件人可通过手机扫描查看商品详情
– 美团优选在生鲜配送中使用”智能温控箱”,温度异常自动暂停付款流程
– 抖音电商推出”物流全程直播”,消费者可实时查看商品运输状态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指出,随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深入实施,货到付款服务正从单纯的支付方式,逐步发展为包含质量担保、物流保障、售后服务的系统性消费保障机制。未来行业的竞争重点,将转向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货到付款的安全性和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