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烟草市场出现精品白沙香烟供应紧张现象,部分零售终端甚至出现断货情况。这款产自湖南中烟的经典产品正重现历史上”洛阳纸贵”的抢购场景,引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市场走访:精品白沙烟”一包难求”
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现,精品白沙烟在多数烟草专卖店已难觅踪影。”最近半个月都进不到货,老顾客天天来问。”北京朝阳区某烟酒店老板王先生表示,白沙(和天下)系列现在需要提前预订,到货后不出两小时就会被抢购一空。
在长沙本地市场,这种紧缺现象更为明显。五一广场附近的烟草专卖店店员透露:”现在精品白沙每人限购两条,早上开门前就有人排队。”部分商超渠道甚至出现搭售现象,需同时购买其他商品才能获得购买资格。
历史重演:从”洛阳纸贵”到”白沙难求”
当前情景令人联想到西晋时期的”洛阳纸贵”典故。左思《三都赋》问世后,都城洛阳豪贵之家竞相传写,导致纸张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如今精品白沙烟的抢购风潮,堪称现代版的”洛阳纸贵”。
类似现象在烟草行业并非首次。2016年中华(软)香烟因产能调整出现全国性缺货,市场价格一度飙升50%;2019年云南某高端卷烟品牌因原料短缺导致渠道囤货居奇。但本次白沙系列紧缺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实属近年罕见。
多方因素交织造就”稀缺效应”
产能调控下的供需失衡
湖南中烟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正在实施”提质控量”战略,主动压缩部分产品产量。数据显示,2023年精品白沙系列产量同比减少18%,而市场需求却保持12%的年增长率。
原料供应遭遇”卡脖子”
烟草行业分析师指出,精品白沙使用的特定产区烟叶今年受气候影响减产30%。这种采用”三烤三醇”工艺的特制烟叶无法快速替代,直接制约了终端产品供应。
消费升级推动需求激增
随着消费升级趋势,20-40元价位段卷烟需求显著增长。某商业机构调研显示,精品白沙在该价格带的市场份额已达23%,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
特殊时期的”灰色市场”乱象
供应紧张催生了各种市场乱象。记者调查发现:
– 部分电商平台出现加价代购,原价350元/条的精品白沙被炒至580元
– 社交平台上形成”烟票”交易,未提货的预售凭证溢价流通
– 个别地区出现假冒产品,包装仿真度高达90%
烟草专卖局已注意到这些现象,近期在浙江、广东等地查处了多起非法倒卖案件。法律人士提醒,根据《烟草专卖法》,个人倒卖卷烟超过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
行业影响:品牌价值与市场秩序的平衡难题
这场”白沙热”折射出烟草行业面临的深层矛盾:
1. 品牌价值维护需要保持适度稀缺性
2. 市场需求扩张要求稳定供应
3. 专卖体制下价格管控与市场规律的冲突
某省级烟草公司销售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每天要处理数十起投诉,但产能调整是中长期战略,短期内难以改变。”湖南中烟官方回应称,正在协调增加生产班次,预计三季度末供需矛盾将有所缓解。
消费者画像:谁在追逐”难买的白沙”
市场调研显示,当前抢购群体呈现明显特征:
– 年龄结构:30-45岁占68%
– 职业分布:私营企业主(42%)、白领(33%)
– 购买动机:自用(55%)、礼品(38%)、收藏(7%)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正在产生”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越高反而需求越大。心理学专家分析,稀缺性强化了产品的社交货币属性,使其成为身份象征的载体。
国际参照:全球”稀缺商品”现象图谱
放眼国际市场,类似现象屡见不鲜:
– 日本”七星皇”香烟每年限量发售引发通宵排队
– 古巴高希霸雪茄因美国禁运令黑市价格翻倍
– 法国某干邑品牌故意控制产量维持高端形象
这些案例显示,适度稀缺已成为高端快消品的通用营销策略。但专家警告,过度人为制造短缺可能适得其反,2018年某威士忌品牌因饥饿营销导致市场份额被竞品蚕食就是前车之鉴。
数据透视:白沙系列的市场表现
湖南中烟2023年报显示:
– 精品白沙占公司总营收的29%
– 单品毛利率达68%,高于行业平均15个百分点
– 复购率指标连续三年保持行业前三
这种优异表现使得公司在产能分配上陷入”甜蜜的烦恼”。有消息称,管理层正考虑在永州新建生产基地,但项目建设至少需要两年周期。
渠道博弈:经销商库存策略调整
面对不确定的供应形势,各级经销商纷纷调整策略:
– 省级公司压缩直营店配额保障零售终端
– 地市级经销商建立”预警库存”机制
– 零售终端转向组合销售降低单一依赖
某烟草供应链专家指出:”这种短缺暴露出预测系统的滞后性。现代供应链应该具备更灵敏的需求响应能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