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包裹惊现假冒品牌香烟
近日,某市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部门破获一起特大假烟销售案。执法人员在某快递分拣中心查获标注”特快专递”字样的包裹87件,内装标榜”低价正品”的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共计4200余条。经专业机构鉴定,这些香烟均为使用劣质烟叶制作的假冒产品,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
“犯罪团伙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发布’特快专递低价香烟价格表’,宣称’厂家直供、免税特惠’。”办案民警透露,该团伙采用”一周一换”的快递发货点,通过伪造物流信息规避监管。初步统计显示,该案涉案金额超600万元,受害者遍布全国23个省份。
虚假价格表暗藏消费陷阱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流传的所谓”特快专递香烟价格表”存在明显猫腻:
-
价格异常悬殊
某份流传的价格表显示”软中华180元/条”,仅为正规渠道售价的30%。烟草行业专家指出,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任何低于批发价的销售行为均属违法。 -
产品描述模糊
大量表格使用”外贸版”“免税特供”等模糊表述,实则多为小作坊生产的劣质假烟。某省质检报告显示,这类香烟的苯并芘含量普遍超标8-12倍。 -
支付方式可疑
多数卖家要求”微信转账”“加密货币支付”,拒绝使用正规电商平台交易。2023年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此类支付方式的投诉维权成功率不足5%。
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大学生网购香烟致病
广州某高校学生小王通过”特快专递香烟代理”购买10条某品牌香烟,吸食后出现持续咳嗽、胸闷症状。医院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不明阴影,后经检测确认所购香烟含有工业硫磺等非法添加剂。
案例二:快递员参与制假链条
2023年8月,浙江某快递网点负责人李某因协助运输假烟被批捕。调查发现,其利用职务便利为假烟团伙提供”优先派送”“修改物流信息”等服务,每单收取2元”特殊处理费”。
案例三:虚假防伪认证
江苏警方近期查获的假烟包装上,均印有可扫描验证的”防伪二维码”。技术分析表明,这些二维码全部指向犯罪团伙自行搭建的虚假验证网站,已有超过2万人次扫码受骗。
监管重拳打击违法乱象
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开展”利剑2024”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三大乱象:
-
物流环节
要求快递企业严格执行”实名寄递+开箱验视”双100%制度,对连续出现假烟运输的网点实行”一票否决”。 -
网络平台
全网下架”香烟代购”“免税烟批发”等关键词相关商品,封禁违规账号12.8万个。某知名电商平台因审核不力被处以300万元罚款。 -
支付渠道
央行反洗钱中心已建立烟草非法交易资金监测模型,2024年第一季度冻结可疑账户437个,涉及资金流水1.2亿元。
消费者如何识别骗局
-
认准购买渠道
我国合法香烟销售必须具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且禁止网络销售。正规实体店均配备专用扫码识别设备。 -
警惕价格陷阱
若遇到”市场价5折以下”“批量更优惠”等宣传,基本可判定为假烟销售。以中华香烟为例,任何低于450元/条的报价均涉嫌违法。 -
查验包装细节
真烟包装印刷精美无毛边,拉线切口平整。假烟常见问题包括:透明纸褶皱、商标套印不准、钢印模糊等。 -
关注质检标识
正规香烟外包装必须标注”由中国烟草总公司专卖”字样及20位防伪码,可通过”中国烟草市场”官网验证真伪。
某省烟草质检站工程师向记者演示了真假香烟对比实验:真烟燃烧后烟灰呈灰白色且不易散落,假烟烟灰发黑且夹杂明显颗粒物;真烟过滤嘴采用醋酸纤维材质,遇水后30分钟内可完全降解,而假烟滤嘴多含塑料成分,浸泡后仍保持完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