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厦门多家烟草零售店发现,曾经热闹的烟草销售点如今”门可罗雀”,生意萧条。据厦门市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持证烟草零售户数量同比下降12.3%,单店月均销售额较疫情前下降近四成。
政策收紧与消费转型双重夹击
在思明区湖滨南路经营烟酒行15年的张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月卖出去的烟还不及2019年半个月的量。年轻人要么戒烟,要么改抽电子烟,老烟民也越买越少。”他的店铺墙上仍挂着2018年获得的”星级零售户”奖牌,但玻璃柜台里的香烟已经积了一层薄灰。
2022年3月,厦门市实施《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升级版,将电子烟纳入监管范围,禁烟场所从七类扩大至九类。同年7月,财政部上调卷烟消费税,部分高档香烟零售价涨幅达15%。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明分析:”政策组合拳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每包烟平均涨价3-5元,对工薪阶层烟民形成明显价格门槛。”
电子烟冲击传统渠道
在SM城市广场的电子烟体验店,95后上班族小林正在选购换弹式电子烟。”传统香烟味道大,身上总有烟味。现在同事都换电子烟了,至少不会被女朋友嫌弃。”记者注意到,这家30平米的店铺工作日下午仍有5-6位顾客在咨询,与冷清的烟草专卖店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子烟内销零售额达260亿元,同比增长42%。厦门作为计划单列市,电子烟渗透率已达传统烟草的18%。某知名电子烟品牌区域经理透露:”厦门是我们福建市场的重点城市,近两年专卖店数量翻了两番。”
社区便利店转型求生
面对行业寒冬,部分烟草零售商开始主动求变。位于集美区杏林湾路的全家便利店店长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已将烟草柜台面积缩减40%,腾出空间增设现磨咖啡和鲜食区。”现在烟草销售额只占门店总营收的15%,而三年前这个比例是35%。”该店最新引进的自助咖啡机日均销量已达80杯,相当于卖出40包香烟的毛利。
类似案例还有湖里区金山小区的万嘉超市,店主将传统香烟柜台改造成社区团购自提点,同时增加彩票销售和快递代收业务。”单纯靠卖烟早就维持不下去了,现在多元经营才能保住店面。”该店主算了一笔账:代收一个快递赚0.8元,但走量后月增收反而超过烟草销售。
监管趋严下的渠道变革
2023年厦门市烟草专卖局工作纪要显示,全年共查处无证经营案件47起,同比增加56%。其中通过外卖平台隐蔽销售的新型案件占比达38%。5月查处的”饿了么骑手后备箱藏烟案”中,违法者利用骑手身份跨区域配送香烟,涉案金额超20万元。
与此同时,正规渠道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厦门烟草”海丝新商盟”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92%的持证商户已接入线上订货系统,但实际活跃用户仅占67%。一位不愿具名的连锁超市采购主管透露:”现在每周的烟草订单量还不及疫情前的一半,系统里积压的库存周转天数越来越长。”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特殊挑战
作为著名旅游城市,厦门曾依托游客消费维持部分商圈烟草零售的繁荣。但鼓浪屿管委会2023年工作报告指出,全岛21家持证烟草零售点中,已有6家主动申请注销许可证。岛上某民宿老板坦言:”现在游客问得最多的是哪里能买到鼓浪屿纪念章,要买烟的反倒是少数。”
中山路步行街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黄则和花生汤店旁的烟草专卖店店主告诉记者:”往年国庆假期每天能卖100多条中高档烟,今年’十一’卖了不到30条。自由行游客很少买整条烟了,都是零买一包尝尝鲜。”
健康意识提升改变消费习惯
厦门市疾控中心2023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全市成人吸烟率已降至1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软件园二期工作的IT工程师小陈说:”公司去年开始实行无烟办公政策,茶水间都装了烟雾报警器。现在要抽烟得走到大楼外指定区域,太麻烦干脆戒了。”
仙岳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吴芳告诉记者:”近两年门诊的戒烟咨询量明显增加,特别是30-45岁的中青年群体。很多人是因为孩子反对或者体检发现肺部结节才下决心戒烟。”医院新开设的”周末戒烟门诊”预约量持续攀升,等候名单已排至两个月后。
行业洗牌仍在持续
厦门市烟草专卖局最新公示的2024年烟草零售点布局规划中,明确将减少核心城区5%的许可证数量。与此同时,同安、翔安等城郊区域的布点密度将适度提高,反映出消费人群向城市外围迁移的趋势。
在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教授郑伟看来:”烟草零售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逆的,这个曾经’躺着赚钱’的行业正在经历痛苦转型。未来能存活下来的,要么是社区生活服务综合体,要么是具备独特区位优势的特色门店。”他特别提到,厦门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烟草销售点仍保持较好业绩,说明特定场景的需求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