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海关查获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化整为零”走私免税香烟案件。记者调查发现,一条从境外采购、平台分销到国内快递的完整灰色产业链正在形成,不法分子通过拆分订单、虚构信息等方式规避监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一、案件频发:走私手法花样翻新
2023年8月,深圳海关破获一起案值超2000万元的免税烟走私案。犯罪团伙通过注册多家跨境电商店铺,将整条香烟拆分成单包销售,利用”个人自用”免税额度分批入境。海关缉私部门现场查获各类品牌香烟1.2万条,涉及20余个跨境电商账号。
同年11月,杭州海关在邮递渠道连续查获27批次申报为”食品”“日用品”的包裹,实际内藏免税香烟共计4300余包。这些包裹均采用”蚂蚁搬家”方式,每单金额刻意控制在5000元免税额度内。
二、运作模式:三环节形成闭环
(一)境外采购端
东南亚某免税店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中国代购通常批量购买硬中华、玉溪等畅销品牌,单次采购量可达上百条。我们会配合提供形式发票,将金额拆分到每人每年2.6万元的跨境免税额度内。”
(二)平台交易端
调查发现,部分社交平台存在大量”免税烟代购”群组。某微信群公告显示:”日本机场七星烟650元/条,香港免税万宝路550元/条,支持分开发货”。交易往往伪装成”代购化妆品”“代购保健品”进行。
(三)物流配送端
某国际快递公司内部文件显示,为规避检查,发往中国的香烟包裹普遍采用”三套分离”策略:物流单标注玩具、申报单据写日用品、实际内装香烟。部分包裹还会经港澳中转,利用CEPA协议优惠通道入境。
三、监管困境:政策缝隙待填补
尽管海关总署2022年已出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明确禁止烟草制品跨境零售,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监管难点:
-
身份核验漏洞:不法分子通过购买或盗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跨境电商账号,某案件中单个身份证被用于37个不同平台账号。
-
技术规避手段:部分平台采用图片识别技术拦截烟草关键词,但代购者改用”中字头”“华子”等暗语交易。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系统自动拦截的涉烟关键词变异表述达218种。
-
执法标准差异:各地海关对”合理自用数量”认定不一,广州海关规定单次不超过50支,而某些口岸仍沿用200支的老标准。
四、行业影响:正规渠道受冲击
中国烟草总公司内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查获的走私免税烟数量同比上升42%,导致正规渠道香烟销量下降约3.5%。某省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透露:”一条硬中华免税店进货价400元,走私入境后卖650元,比我们700元的批发价更有价格优势。”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走私香烟质量存疑。2023年9月,江苏消费者王某通过代购购买的”免税中华”经检测为假冒产品,烟丝中含有过量焦油和重金属。由于是通过社交平台交易,维权陷入困境。
五、国际协作:跨境打击在行动
2023年12月,中国海关联合东盟国家开展”烈焰2023”专项行动,在越南芒街口岸一次性查获准备走私入境的免税香烟2.8万条。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货物外包装印有中越双语标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定制。
韩国仁川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截获的违规携带免税烟中,中国籍人员占比达67%。部分代购者利用”即购即提”政策,在机场免税店购买后立即转交国内接应人员。
(文中涉案人员及企业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