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免税店香烟货源批发直供”货真价实”

近日,一则关于”免税店香烟货源批发直供”的广告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广告宣称可提供”货真价实”的免税香烟批发服务,价格仅为市面售价的60%-70%。记者调查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条从免税店到终端消费者的灰色产业链。

免税香烟批发广告频现 宣称”海关渠道直供”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记者以”免税香烟批发”为关键词搜索,立即弹出数十条相关商品信息。其中一条发布于3天前的广告显示:”专供免税店香烟,中华、玉溪、万宝路等品牌齐全,支持验货,假一赔十”。广告中附带的图片显示,成箱的香烟外包装上印有”中国关税未付”字样。

“我们是从海南、上海等地的免税店直接拿货,保证正品。”一位自称王经理的供应商告诉记者,”软中华一条380元,硬中华320元,比烟草专卖店便宜40%左右。”当记者询问货源是否合法时,对方表示:”都是正规免税店出来的,只是不走零售渠道。”

海关查获特大走私案 牵出免税店”内鬼”

2021年8月,深圳海关破获一起案值2.1亿元的免税香烟走私案。犯罪团伙通过收买三亚、海口等地免税店工作人员,利用旅客离岛免税购物额度大量套购香烟,再通过物流渠道运往内地销售。海关现场查获各类免税香烟5万余条,抓获犯罪嫌疑人23名。

“免税店工作人员每月有内部购买额度,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个漏洞。”参与案件侦办的张警官透露,”他们先以略高于免税价的价格从工作人员处收购,再加价批发给下家,最后流入各地烟酒店。”

免税香烟灰色产业链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这条灰色产业链通常分为三个层级:

  1. 货源端:免税店内部人员或职业”水客”利用政策漏洞套购
  2. 批发端:在社交平台发布广告,发展下级代理商
  3. 零售端:通过微商、社区团购等渠道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规定每人每年有10万元额度,一些团伙就组织大量’人头’轮流购买。还有人专门做’代购’生意,在免税店现场收购旅客刚买的香烟。”

多地出现”免税专供”假烟 消费者维权困难

2022年5月,江苏南京警方破获一起制售假烟案,犯罪团伙仿制免税店包装生产假冒香烟,通过”免税直供”的幌子销售。经查,该团伙累计销售假烟涉案金额达800余万元。

“很多消费者以为买到的是免税店正品,实际上可能是高仿假烟。”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表示,”这类交易往往没有正规发票,维权非常困难。”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关于”免税香烟”的投诉中,62%涉及真假难辨问题,28%反映收到的商品与宣传不符。

法律专家:涉嫌走私和非法经营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李伟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烟草制品。免税商品也有严格的消费限制,转售获利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罪和非法经营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八十二条规定,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进出境的,属于走私行为。个人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达到10万元以上,即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监管持续加码 多部门联合整治

2023年以来,海关总署联合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展了打击免税品走私专项行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免税品走私案件137起,案值3.2亿元,其中香烟类占比达68%。

海南自贸港近期也升级了离岛免税购物监管系统,实行”人脸识别+消费额度实时监控”。免税店购买香烟需现场拆封,并加贴”已离岛免税”标识。三亚海关工作人员表示:”新规实施后,违规套购行为明显减少。”

尽管如此,在利益驱使下,仍有人铤而走险。记者注意到,在一些隐蔽的网络社群中,”免税香烟批发”的信息改头换面,以”外贸原单”“海关扣押品”等名义继续流通。

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

烟草专卖局提醒消费者:
1. 正规免税香烟外包装有”中国关税未付”字样和免税专用标识
2. 每条香烟都有唯一的追溯二维码
3. 免税店购买需提供离岛机票/船票等凭证
4.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极可能是假货

“建议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香烟,不要贪图便宜。”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处处长王建军表示,”发现可疑线索可拨打12313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