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通过社交平台购买到标榜”厂家直供”“货真价实”的香烟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记者调查发现,一条以”厂家直拍”为幌子的灰色产业链正在社交平台蔓延,部分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授权文件、仿制包装等手段牟取暴利。
一、”厂家直供”骗局频现:消费者遭遇维权困境
2023年11月,浙江杭州消费者王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中华香烟厂家直供”的直播,以市场价6折的价格购买10条香烟,到货后发现外包装与正品存在明显差异。经专业机构检测,该批香烟不仅使用劣质烟叶,焦油含量更是超出国家标准3倍。
“主播当时展示的授权证书看起来很正规,还承诺假一赔十。”王先生向记者展示的聊天记录显示,当其提出质疑后,商家立即注销了账号。类似案例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呈现爆发态势,仅广东省消委会第三季度就收到烟草类投诉127件,同比增长240%。
二、暗访调查:假烟作坊的”标准化”造假流程
记者历时两个月暗访发现,这些所谓”厂家直拍”的货源多来自地下作坊。在福建某地查获的制假窝点中,不法分子配备有专业包装机械,能仿制多个知名品牌的全套防伪标识。办案民警透露:”该窝点查获的激光防伪标模具精度达到微米级,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造假者开始采用”混合销售”模式。江苏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嫌疑人将30%正品与70%假货混装销售,甚至提供”验货视频”蒙骗消费者。这种”半真半假”的销售方式使得平台抽检难度大幅增加。
三、平台监管漏洞:短视频成假烟销售新渠道
调查显示,不法分子主要利用三类平台进行推广:
1. 短视频平台:通过”工厂探访”“流水线直播”等内容获取信任
2. 社交软件:在微信群、QQ群以”免税烟”“海关扣押货”等话术引流
3. 二手交易平台:伪装成个人闲置物品交易
某电商平台风控负责人坦言:”烟草属于特殊商品,但部分用户会使用’代香”口粮’等暗语规避审查。”尽管平台已建立关键词库,但黑产团伙的”变异词”更新速度远超监管响应。
四、执法升级:多部门开展”利剑2023”专项整治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启动专项治理行动。截至12月初,已侦破相关案件430余起,查获假烟230余万条,涉案金额超17亿元。重点打击方向包括:
- 伪造、变造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
- 利用互联网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
- 跨境走私烟草制品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某案件中不法分子甚至搭建虚假”厂家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包装二维码会跳转至精心仿制的验证页面。该案主犯王某交代:”整套防伪系统开发成本不到8万元,但带来的溢价超过300%。”
五、消费者如何识别真伪?专家支招
烟草行业专家提醒消费者注意以下特征:
1. 包装工艺:正品香烟塑封膜存在规律性气泡,接口处有机器压痕
2. 烟丝质量:真品烟丝呈金黄色且粗细均匀,假烟常掺杂梗片
3. 燃烧特性:正品香烟燃烧速度均匀,灰烬呈灰白色且不易散落
“任何低于市场价30%的所谓’厂家直销’都涉嫌违法。”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卷烟生产销售必须取得专项许可,不存在个人直营渠道。”
目前,多个电商平台已优化审核机制,对”香烟”“烟草”等关键词实施全平台屏蔽。法律人士强调,购买假冒卷烟同样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非法购买专卖品可处货值金额20%以上50%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