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公安机关破获系列非法烟草交易案件,揭开了所谓”全国收烟联系方式一手货源”背后的黑色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号称”厂家直供”“免税香烟”的销售渠道,实际上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走私货物甚至网络诈骗陷阱。
一、典型案例:百万假烟案牵出跨省犯罪网络
2023年5月,浙江台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假烟销售案。犯罪团伙通过微信群、贴吧等平台发布”全国收烟一手货源”广告,声称可提供”免税中华”“特供玉溪”等高档香烟。经查,该团伙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地下加工厂,用劣质烟叶仿制知名品牌,通过物流发往全国20余个省市,涉案金额超1200万元。
“他们用真烟盒装假烟丝,普通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来。”办案民警透露,该团伙的”客户”多是二级经销商,这些经销商再通过社交平台以”厂家直销”名义发展下线。
二、暗访调查:三大常见诈骗手法曝光
记者历时一个月暗访发现,当前非法烟草交易主要存在三种欺诈模式:
-
“货到付款”陷阱
江苏南京的烟酒店主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条短信:”专业回收香烟,软中华280/条,量大价优”。联系后对方要求先付30%定金,余款货到付清。但收货时发现,包裹里只有最上层是真烟,下面全是填充物。
-
“海关扣押品”骗局
在多个烟草交流群中,频繁出现”海关罚没香烟低价处理”的广告。北京朝阳区某进出口公司职员李某被骗1.8万元购买所谓”免税香烟”,收到的却是发霉变质的假冒产品。 -
“加盟代理”传销
湖北警方近期打掉一个以”烟草新零售”为幌子的传销组织。该组织要求会员缴纳3980元加盟费,承诺发展下线可获得高额返利,实际根本没有正规货源。
三、监管困境:网络平台成违法温床
尽管《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未经许可不得经营烟草制品,但违法交易仍通过以下渠道蔓延:
- 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群组频繁更换名称逃避监管
- 短视频平台:用暗语发布”茶叶”“礼品”等替代词
- 物流漏洞:将香烟伪装成”食品”“日用品”发货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查处非法烟草案件2.4万起,同比增长17%,其中网络案件占比达63%。
四、行业警示:识别非法渠道的五个特征
烟草行业专家提醒消费者注意以下特征:
-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如硬中华低于400元/条)
- 要求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私下转账
- 无法提供《烟草专卖许可证》编号
- 包装无32位激光防伪码
- 烟盒侧面的”中国烟草”字样印刷模糊
五、最新动态:多部门启动专项整治
2023年6月,公安部与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开展”净网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
– 利用互联网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
– 制售假冒注册商标卷烟
– 走私烟草专卖品等违法行为
截至发稿,已有广东、福建等12个省份公布专项举报电话,单条有效线索最高奖励可达10万元。
(注: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