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海关联合破获系列出口香烟回流案,一条利用免税政策漏洞”洗白”走私香烟的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分子通过虚构出口贸易、篡改物流信息等手段,将本应销往海外的免税香烟回流至国内市场销售,涉案金额超3亿元。
一、海关截获”漂白”香烟大案
2023年12月,厦门海关在查验一批申报出口至柬埔寨的香烟时,发现集装箱铅封存在异常开闭痕迹。开箱检查后,关员发现申报的2000箱”中华”香烟中,竟有400箱被调包成价格低廉的杂牌烟。进一步追踪显示,这批被调包的品牌香烟已通过虚假物流信息”洗白”后重新流入国内市场。
“犯罪团伙先在免税区成立空壳贸易公司,以出口名义批量采购免税香烟。”厦门海关缉私局侦查处处长李明向记者透露,”待货物进入保税物流园后,他们通过篡改集装箱号、伪造出口单证等方式完成’虚假出口’申报,实际货物早已通过地下渠道分销至各省市。”
二、免税店成”洗白”关键环节
记者暗访发现,部分免税店工作人员与走私团伙存在利益勾结。在海南某免税店,销售人员向记者展示”特殊服务”:消费者购买免税香烟后,可支付商品价值15%的”服务费”,由专人负责将香烟转运至内地。
“这些香烟都有正规免税购买凭证,通过快递拆分寄送规避检查。”该工作人员称,每月经手转运的香烟超过500条,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高端消费市场。据了解,一条免税软中华香烟进价约450元,内地黑市售价可达750元,利润空间巨大。
三、虚假贸易单据形成完整链条
2024年1月,广州海关破获的案例显示,犯罪团伙利用”买单出口”手法完成洗白。他们先收购大量废弃外贸企业资质,再通过地下钱庄虚构外汇交易记录。查获的账本显示,某团伙两年间伪造了价值1.2亿元的香烟出口合同,实际出口量不足申报量的三成。
“每批货物都配有完整的出口报关单、原产地证、海运提单。”办案民警指出,”这些伪造的单据形成闭环,使得回流香烟在市场上具备’合法身份’。”查获的假冒海关验讫章多达17枚,可仿造多个口岸的监管标识。
四、物流企业参与”暗箱操作”
在浙江破获的另一起案件中,某国际物流公司员工主动为走私团伙提供”一条龙服务”。该公司利用监管场地便利,将应出口香烟暂存保税仓库,待”客户”支付费用后,再安排车辆将货物转运至内地。调查发现,该团伙通过修改仓库管理系统数据,使同一批货物反复生成不同的出库记录。
“他们开发了专门的软件来篡改物流轨迹。”专案组技术人员介绍,”系统显示香烟已出口至越南,实际上货物从未离开过保税区。”该案涉及6个走私团伙,查获假冒出口香烟8.7万条。
五、新型”水客”带货模式兴起
随着监管加强,传统的”蚂蚁搬家”式走私演变为专业化运作。在深圳口岸,走私团伙招募”职业水客”,利用深港两地牌车辆每日多次往返携带。2023年11月查获的案例显示,某团伙改装车辆油箱、备胎舱等空间藏匿香烟,单次运输量可达200条。
更隐蔽的是”化整为零”的快递走私。犯罪分子将整条香烟拆分为单包,混杂在正常快递中寄送。珠海海关近期截获的快递包裹中,有的将香烟藏在玩具熊填充物内,有的甚至伪装成书籍封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海关在邮递渠道查获香烟走私案件同比增加42%。
六、市场监管存在识别难题
由于回流香烟具备完整”手续”,给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在江苏某烟草专卖局查处的案件中,商户提供的进货单显示香烟来自合法批发企业,但溯源发现该批号香烟海关记录为”已出口至菲律宾”。
“这些香烟的防伪标识都是真实的。”烟草稽查人员表示,”只有通过海关专用设备核对物流信息,才能发现是回流商品。”部分高端假冒包装甚至采用真烟盒重新填充,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七、暴利驱使犯罪升级
暴利是走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某品牌香烟为例,免税进货价每条300元,走私内地后批发价450元,零售价可达650元。按一个集装箱装载1000箱(每箱50条)计算,单次走私利润就超过1500万元。
“犯罪团伙已形成专业化分工。”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有的专门负责伪造单证,有的掌控运输渠道,还有的建立全国销售网络。”近期破获的案件中,甚至出现聘请IT人员开发走私管理系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