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以”peel香烟图片大全”为关键词的传播内容,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500万次。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色彩艳丽、包装时尚的果味香烟图片正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特殊风潮,引发公共卫生专家的高度关注。
一、现象观察:果味香烟图片成”新宠”
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peel香烟”,显示相关视频超过2.3万条。其中点赞量最高的前十条视频中,有六条以”开箱测评”“口味排名”为卖点,背景音乐多采用流行歌曲,评论区可见大量”求购买渠道”的留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视频的发布者账号资料显示年龄多在16-22岁之间。
“同学群里经常有人分享各种口味的香烟图片,像葡萄、橙子这些水果味的特别受欢迎。”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小林(化名)告诉记者,”有些包装设计得像糖果,大家会觉得收集不同款式很有个性。”
二、典型案例:三起未成年人涉烟事件敲警钟
案例1:校园周边隐秘销售
2023年5月,江苏省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某中学附近文具店内查获伪装成文具的果味电子烟37支。经查,这些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引流,以”网红同款”为宣传点,单支售价在20-50元不等。
案例2:跨境网购乱象
深圳海关近期通报,在入境快件中连续查获5批申报为”食品添加剂”的进口果味香烟,总计1200余支。这些包裹收件人信息显示,购买者中未成年人占比达43%。
案例3:短视频平台诱导传播
某知名直播平台主播”潮流哥”因在直播中展示各种果味香烟并暗示”提神不伤身”,被网友举报。平台数据显示,该场直播观众中18岁以下用户占28%,事后平台对该账号作出永久封禁处理。
三、专家解析:多重因素催生传播热潮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教授指出:”果味香烟通过视觉设计弱化烟草危害属性,薄荷、水果等添加剂会降低初次尝试者的不适感,这种’入门效应’对青少年尤为危险。”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相关话题传播呈现三个特征:
1. 视觉化传播:91%的内容包含精心摆拍的香烟图片
2. 圈层化渗透:通过cosplay、电竞等亚文化社群扩散
3. 隐蔽性话术:使用”雾化器”“香氛棒”等替代称谓
四、监管动态: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联合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守护成长”专项行动,重点整治:
– 网络平台烟草广告变相传播
– 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
– 非法生产经营电子烟
2023年上半年,全国已清理违规网络信息12.6万条,下架商品链接3.2万个,查处违法案件1400余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违者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
五、国际视角:多国强化管控措施
美国FDA自2020年起全面禁售非烟草味电子烟产品;英国要求尼古丁含量超过20mg/ml的产品必须采用标准化包装;新加坡将购买、持有烟草制品的最低年龄提高至21岁。这些措施使青少年吸烟率平均下降40%-60%。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孙佳妮强调:”中国有3.08亿吸烟者,每年因烟草使用导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防止青少年接触烟草产品是控烟工作的关键环节。”
六、技术应对:AI识别助力内容治理
阿里巴巴安全部最新研发的”绿网2.0”系统,通过300多个特征维度识别烟草相关内容,对疑似推广信息实现毫秒级拦截。测试数据显示,该系统对变种烟草广告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2.7%。
腾讯内容安全平台采用”深度学习+人工复审”机制,2023年Q2季度累计处置违规账号1.4万个。其新上线的”青少年模式”下,所有烟草相关搜索会自动触发保护机制,推送健康科普内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