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边境地区曝出多起利用免税政策漏洞走私香烟案件。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凭证、篡改包装等方式,将普通香烟伪装成免税商品销售牟利,形成了一条横跨中越边境的灰色产业链。
一、边境免税店成走私”温床”
2023年5月,南宁海关在友谊关口岸查获一起特大香烟走私案。涉案团伙利用边民互市贸易政策,通过”蚂蚁搬家”方式累计走私香烟1200余件,案值超过2000万元。海关人员发现,走私分子将整条香烟拆分成单包,混装在边民携带的日用品中分批入境。
“这些香烟外包装与正规免税商品几乎一模一样。”办案人员向记者展示查获的样品时指出,”但通过专业设备检测,发现其激光防伪标识存在细微差异”。
二、”李鬼”香烟的三大造假手法
1. 包装克隆技术升级
2022年防城港市查处的”3·15”假烟案中,犯罪团伙购置专业印刷设备,仿制某品牌免税烟包装。经鉴定,其包装相似度达95%,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该案涉及假冒香烟8万余条,销售网络覆盖广西、广东等6个省份。
2. 免税凭证造假产业链
记者暗访发现,部分社交平台存在公开售卖伪造免税凭证的情况。2023年初,桂林警方破获的制假团伙可提供包括出入境记录、购物小票在内的全套”证明文件”,每套售价200-500元不等。
3. 物流环节”洗白”操作
2021年北海市查获的案例显示,走私分子先将货物运至越南海防港,再通过边民互市渠道”合法化”入境。涉案物流公司利用虚假的”跨境电商”名义,两年间转运香烟价值逾亿元。
三、监管盲区催生暴利空间
免税额度遭恶意利用
根据现行政策,边民每日可享受8000元免税额度。崇左市某边境县市场监管负责人透露:”我们发现有职业’带货人’收取每单50-100元佣金,专门帮人’刷额度’。”
检测手段滞后于造假技术
广西烟草质检站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市面上流通的所谓”免税烟”中,约有23%存在真烟假包、低档烟冒充高档烟等情况。由于新型包装材料的使用,传统检测方式识别率已下降至不足70%。
跨区域执法存在协调难题
2022年涉及桂滇两省的”云端”走私案中,犯罪分子故意选择两省交界处作为中转仓库。办案民警表示:”等我们协调好联合执法手续,货物往往已经转移。”
四、典型案例揭示运作模式
东兴”渔船运烟”案
2023年4月,防城港海警局在东兴万尾金滩附近海域截获3艘改装渔船。船舱夹层内藏有香烟1500余条,嫌疑人供述,这些货物计划运往广东湛江,再通过快递分销至全国各地。
凭祥”免税店调包”案
2022年国庆期间,凭祥市某免税店员工被发现利用职务之便,将真品香烟调包后高价倒卖。该案涉及5家免税店,调包香烟价值超600万元。
南宁”直播带货”新型案
2023年”618”期间,南宁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多个直播账号。这些账号以”海关扣押品”“免税店尾单”为噱头,实际销售的是假冒注册商标的香烟,单日销售额最高达80万元。
五、行业乱象背后的利益链
终端利润可达300%
记者调查发现,一条市场价450元的某品牌香烟,走私成本约120元,经多层倒手后终端售价可达500元以上。在2021年柳州破获的团伙案中,主犯李某两年内购置了3套房产和2辆豪车。
“保护伞”问题屡禁不止
2022年广西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案例显示,某边境县市场监管分局原局长黄某,长期收受走私团伙贿赂,故意放松检查力度,导致价值2.3亿元的假烟流入市场。
消费者维权困境重重
南宁市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接到的香烟类投诉中,涉及”免税烟”真伪争议的占比达67%,但最终获得赔偿的不足5%。由于跨境购物的特殊性,消费者往往难以提供有效凭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