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追踪!爱喜牌烟哪里买”烟消云散”

近日,国内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出现爱喜(ESSE)品牌香烟大面积下架现象。本报记者历时两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烟草专卖店、便利店展开实地调查,发现这款曾经在年轻消费群体中风靡的进口香烟正悄然从实体渠道消失。

市场异动:从”随手可得”到”一盒难求”

6月15日,北京朝阳区某连锁便利店店员向记者证实:”爱喜系列从五月底就开始缺货,公司通知暂时停止订购。”类似情况出现在上海静安区三家烟草专卖店,店主均表示”最近两个月没拿到过爱喜的配货”。广州天河城商圈的多家商场烟草专柜,原本陈列爱喜香烟的货架已替换为其他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渠道同样出现断供。记者查询发现,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官方烟草旗舰店已下架所有爱喜产品,部分第三方卖家虽然显示库存,但实际下单后均提示”缺货登记”。某跨境电商平台客服回应称:”进口香烟清关流程变更,暂时无法预估补货时间。”

政策风向:进口烟管控持续收紧

此次下架潮并非无迹可寻。国家烟草专卖局今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进口卷烟经营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严格审核进口卷烟供货渠道,规范零售许可范围”。5月12日,海关总署在打击走私专项行动中查获案值2.3亿元的非法进口香烟,其中就包括大量爱喜品牌产品。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此次调整可能涉及三个层面:
1. 进口配额收紧导致供应链中断

2. 税收政策变化影响经销商利润空间
3. 健康中国行动对细支烟的管控加强

中国控烟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进口香烟市场占有率已从2018年的5.7%降至3.2%,其中韩国产香烟份额缩减最为明显。爱喜作为韩国烟草巨头KT&G的主力品牌,2019年曾占据进口细支烟市场43%的份额。

消费震荡:年轻群体寻找替代品

在深圳科技园工作的白领张小姐告诉记者:”抽了五年爱喜薄荷款,现在突然买不到,试了几种国产细支烟都觉得不对味。”类似反馈在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爱喜去哪了#话题在微博获得超过280万阅读量。

部分商家开始转向”灰色渠道”。记者暗访发现,某些微商以”韩国代购”名义销售爱喜香烟,单盒价格从原来的25元炒至45-60元。烟草稽查部门提醒,此类交易涉嫌走私,消费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替代品市场随之升温。湖南中烟新推出的”芙蓉王细支”近期销量增长37%,云南某品牌甚至紧急推出”冰蓝”系列,包装设计与爱喜经典款高度相似。电子烟门店也迎来客流增长,某头部品牌店员透露:”咨询换电子烟的顾客里,三成原来是爱喜用户。”

国际视角:多国加强烟草进口限制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2021年,澳大利亚将进口香烟关税提高12.5%;今年4月,新西兰通过法案要求逐步降低尼古丁含量。KT&G财报显示,其海外市场营收已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公司正加速转向加热不燃烧产品研发。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数据显示,5月对中国香烟出口额同比骤降68%。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全球烟草监管趋严的大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新实施情况报告指出,签约国中已有89%采取进口限制措施。

行业转型:传统烟草商的十字路口

多位省级烟草公司采购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进口烟配额正在向高端雪茄倾斜。某中烟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检测发现,部分进口细支烟的焦油量标注与实际检测存在偏差。”这可能是监管加强的技术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爱喜等进口品牌退潮的同时,国产中支烟市场同比增长21%。云南某烟厂新品开发负责人透露:”现在研发重点是完全对接国标的新式混合型卷烟,过滤嘴技术就有三项专利正在申报。”

市场监测显示,目前仍有少量爱喜库存通过机场免税店等特殊渠道流通,但价格普遍上浮30%以上。业内人士预估,若当前政策持续,爱喜等进口品牌可能逐步退出大众零售市场,转向特定场所的小众化供应。

(本报记者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将第一时间带来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