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本报记者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福建省云霄县存在一个以”中华”香烟为交易主体的地下销售网络。该网络通过伪造防伪标识、异地串货、社交平台引流等隐蔽手段,将大量假冒及走私香烟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年交易额预估超亿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正规烟草零售店竟参与其中,形成”真烟假烟混卖”的行业潜规则。
一、防伪码”套牌”:一条烟上的双重身份
2023年4月,浙江台州警方查获的一起案件中,办案人员发现查扣的50条”中华(硬)”香烟出现诡异现象:同一包烟上的二维码扫描后,在不同时段竟显示归属地为”上海静安区某烟酒店”和”广东深圳某超市”。经中国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鉴定,这批香烟的外包装系真品回收,但烟支填充物使用了劣质烟叶。
“这是典型的’真盒假烟’手法。”烟草稽查人员李某向记者透露,”犯罪团伙以每套3-8元的价格收购真烟盒,再通过激光打码机仿制最新版防伪标识,有些高仿码连专业设备都需要反复验证。”
二、物流”蚂蚁搬家”:快递单上的猫腻
记者暗访发现,该网络采用”化整为零”的运输策略。在云霄县某快递网点,工作人员熟练地将香烟伪装成”食品样品”“电子配件”等品类发货。一个标注”陶瓷工艺品”的包裹内,实际装有8条软中华,快递单备注栏写着”陈总订的杯子”——这是交易暗号。
“他们每天发件不超过5单,但全国有上百个这样的发货点。”知情人士王某算了一笔账:按每个网点日均发货20条计算,整个网络年流通量可达百万条级别。部分包裹还会经云南、广西等地中转,利用边境贸易政策漏洞洗白走私烟。
三、社交电商”裂变”:朋友圈里的灰色生意
在微信生态中,这些销售者构建了严密的分级体系。记者以买家身份接触到一个名为”华子贸易”的微商,其朋友圈每日更新”今日特供”清单,软中华报价比市场价低40%。当问及货源时,对方发来一段车间视频:”这是我们的合作工厂,绝对真烟丝。”
调查显示,这类卖家往往要求首次交易必须”整条起批”,通过发展下级代理实现快速扩散。某聊天群内流传的”推广话术”文档显示,他们甚至制作了应对消费者质疑的标准应答模板,包括”海关扣押货”“烟草公司内部渠道”等十余种说辞。
四、监管困局:新型作案手段挑战执法边界
2022年厦门海关破获的案例显示,犯罪分子开始利用”跨境电商”模式运作。他们通过注册离岸公司,以”出口退税”名义将假烟报关至东南亚,再通过海运走私回流。更隐蔽的是,部分团伙采用”订单式生产”,接单后才开工包装,仓库往往设在居民区普通住宅内。
“现在查获的假烟包装精度越来越高。”福建省烟草质检站专家指出,最新发现的版本已能模拟真烟特有的拉线齿孔和玻璃纸折痕,仅烟盒侧面的紫外荧光反应存在细微差异。
五、暴利链条:一条烟的”增值”之旅
记者获得的一份2023年账本显示:
– 成本价:假冒软中华单条生产成本约80元(含包装)
– 一级批发:以180元/条卖给省代
– 二级分销:省代以380元/条供应给微商
– 终端销售:微商以450-600元/条卖给消费者
对比680元/条的市场指导价,这个暴利链条中,最终消费者付出的价钱看似”优惠”,实则购买的是非法产品。更可怕的是,部分团伙还会在烟丝中添加工业香精和增强剂,对人体危害远超正规烟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