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联合执法重拳出击 电商平台全面下架烟草制品
近日,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开展”清网2025”专项行动,全面取缔互联网烟草销售渠道。记者调查发现,包括京东、拼多多在内的30余家电商平台已彻底下架香烟类商品,此前通过”暗语”交易、跨境代购等灰色渠道也遭到技术封堵。这场被业内称为”最严网络禁烟令”的监管风暴,正在重塑价值万亿的烟草消费市场格局。
一纸禁令引发的行业地震
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子烟管理办法(2025修订版)》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该条款直接导致”烟友之家”“雪茄客”等15个垂直社区关停,微信小程序”免税烟代购”等数百个线上渠道被查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规将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尼古丁含量超过2%的电子烟统一纳入监管范畴。
“凌晨三点收到平台下架通知,库存价值80万的货瞬间成了烫手山芋。”某电子烟省级代理张先生向记者展示的聊天记录显示,其合作的3家线上分销商已在5月前全部终止合作。类似遭遇的商户不在少数,仅深圳华强北电子烟批发市场,就有超过200家店铺转向线下渠道。
隐蔽销售手段遭遇技术围剿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曾尝试用”香草棒”“雾化器配件”等关键词规避监管。但淘宝最新上线的AI监测系统已能识别98.7%的变相烟草广告,系统每天自动拦截约2.3万条违规商品信息。更严厉的是,新规要求快递企业必须使用专用设备对包裹进行尼古丁残留检测,违者将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
“现在连朋友圈卖烟都会被封号。”北京朝阳区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最新的网络巡查系统,该系统可通过语义分析识别”华子”“黑冰”等400余种烟草黑话。5月12日查处的某微商团伙案中,违法者通过”茶叶”“收藏品”等名义销售香烟,最终仍被大数据追踪锁定。
跨境代购渠道同步收紧
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共查获走私香烟案件217起,同比增长340%。其中”水客”蚂蚁搬家式带货占63%,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等免税烟产地。4月起实施的”入境香烟超20支需申报”新规,已让代购圈闻风色变。
“以前每周能接30单日本IQOS烟弹,现在客户都失联了。”从事日韩代购的李小姐告诉记者,某知名海淘平台已关闭所有烟草类商品的国际转运服务。更让代购们担忧的是,部分省市已将违规邮寄烟草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实体店迎来意外商机
与线上渠道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线下烟草专卖店突然变得门庭若市。北京市烟草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4月新发放的零售许可证数量同比激增200%。在成都春熙路,一家刚获批烟草专卖许可的便利店,单日香烟销售额突破3万元。
“现在买烟要带身份证刷脸认证。”上海静安区某连锁超市负责人透露,新版POS机已强制接入全国烟草统一监管平台。系统会自动拦截未成年人购买,并限制单人单日购买量。这种”线下严管+线上禁售”的组合拳,正在倒逼烟草消费走向透明化。
全球监管趋严下的中国样本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已有89个国家完全禁止互联网销售烟草制品。中国此次雷霆行动,被视为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13条实施准则的强化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新规特别要求烟草广告不得出现在外卖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场景,这比多数发达国家现行标准更为严格。
记者在杭州阿里巴巴总部看到,企业自主研发的”绿网”防控系统正在实时扫描数百万商家店铺。该系统负责人透露,AI模型通过分析商品图片中的烟盒棱角、品牌logo等特征,识别准确率已达99.2%。与此同时,抖音、快手等平台清理下架了5.6万个涉嫌烟草营销的短视频账号。
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5》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电子烟使用率达3.5%,其中青少年占比显著上升。专家指出,线上渠道的隐匿性极大降低了未成年人获取烟草产品的难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模拟测算表明,彻底切断网络售烟渠道,可使青少年吸烟率下降约1.8个百分点。
“这不是简单的渠道转移,而是消费习惯的重构。”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指出,新规实施后,烟草消费的即时性、随意性将受到根本制约。配合公共场所禁烟令的深入推进,2025年或将成为中国烟草消费转型的历史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