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贸热土成走私温床 香烟”蚂蚁搬家”式闯关
霍尔果斯口岸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却成为烟草走私的”重灾区”。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分子利用口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监管盲区,通过”蚂蚁搬家”式走私手法,将境外香烟源源不断输入国内市场。仅2023年前三季度,当地海关就查获香烟走私案件47起,案值超过3200万元。
典型案例:旅行团行李箱藏匿走私链
2023年8月,霍尔果斯海关在旅检通道查获一起利用旅行团走私香烟案件。某旅行社组织的”中亚五日游”旅行团返程时,海关关员发现20名团员的行李箱均装有整条香烟。经清点,共查获”万宝路”“健牌”等境外品牌香烟420条,市场价值约12.6万元。涉案人员交代,每携带一条香烟可获得50元”劳务费”。
“走私分子会提前在境外囤货,然后通过社交软件招募’带货人’。”霍尔果斯海关缉私分局侦查科科长马军介绍,这些”带货人”往往以游客身份作掩护,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闯关。
走私手法持续翻新 “暗度陈仓”花样百出
手法一:跨境快递”化整为零”
2023年6月,乌鲁木齐海关破获一起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走私香烟案。犯罪团伙通过注册空壳公司,以”电子配件”名义申报,将香烟拆分成单包邮寄。该案查获走私香烟1.2万条,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海关数据显示,此类”伪报品名”案件占查获总量的37%。
手法二:边民互市”浑水摸鱼”
在霍尔果斯边民互市贸易区,记者暗访发现存在”代购”乱象。部分商铺以”代购土特产”为名,实际从事香烟倒卖。2023年4月,当地查获一起利用边民每日8000元免税额度走私香烟案件,涉案金额达160万元。
手法三:车辆夹层”暗藏玄机”
走私团伙还改造车辆结构藏匿香烟。2023年9月,海关在一辆入境货车的改装油箱内查获香烟750条。缉私民警透露:”有些车辆甚至设置液压暗格,专业缉毒犬都难以发现。”
暴利驱动黑色产业链 监管面临多重挑战
价格差造就暴利空间
以某国际品牌香烟为例,境外批发价约80元/条,国内市场零售价可达300元/条。走私分子即便以200元/条出手,利润率仍超过150%。这种暴利诱惑下,甚至出现”家族式”走私团伙。
电子烟成新走私热点
随着电子烟监管加强,走私分子开始转向新型烟草制品。2023年7月,霍尔果斯海关首次查获走私电子烟弹案件,缴获烟弹2000余个。这些产品多来自东南亚地区,包装上没有任何中文标识。
监管存在现实困难
“口岸日均通关量超万人次,全面开箱检查不现实。”一位不愿具名的海关工作人员表示。走私分子往往选择客流高峰期行动,并专门研究海关执勤规律。部分”水客”甚至配备蓝牙耳机,实时接收”望风人”的指令。
多部门联合重拳出击 科技赋能智慧缉私
大数据构建风险模型
霍尔果斯海关已启用”智慧缉私”系统,通过分析旅客消费记录、通关频次等200余项指标,建立走私高风险人员数据库。系统运行以来,查获率提升42%,误检率下降28%。
无人机巡查边境线
在30公里的边境线上,海关部署了6台具有热成像功能的巡查无人机。2023年5月,无人机在夜间拍摄到可疑人员越境搬运货物,最终查获走私香烟1200条。
联合执法形成震慑
海关、边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情报共享、联合办案”机制。2023年10月的专项行动中,捣毁囤货仓库3个,刑事拘留26人,冻结涉案资金890万元。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海关共侦办香烟走私犯罪案件1563起,同比增长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