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专递!卖香烟的微商微信群扫一扫下载专门卖烟的app”掩耳盗铃”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微商通过微信群以”扫一扫下载专属APP”的方式隐蔽销售香烟,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违法行为正在社交平台蔓延。在某”烟友交流群”中,名为”烟草专卖”的账号频繁发布带有二维码的广告图,宣称”扫码解锁全品牌渠道”“正品保障直邮到家”。

一、隐蔽销售链条浮出水面

记者扫码进入名为”云雾阁”的APP后发现,平台首页伪装成电子烟测评网站,但通过客服发送”暗号”后即跳转至包含中华、玉溪等传统卷烟的交易界面。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商品均以”茶叶礼盒”“数码配件”等名称示人,价格却明显高于市场价——软中华标价880元/条,客服解释”含特殊渠道费”。

这种模式并非个例。2023年浙江查处的”茗香缘”案中,犯罪团伙通过类似APP在半年内售出卷烟2300余条,涉案金额达187万元。该案主犯庭审时承认:”用茶叶做封面图,实际发货都是真烟。”

二、物流环节的”猫鼠游戏”

这些非法交易采用特殊的物流规避手段。多位买家提供的快递面单显示,发货地多为”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等虚构地址,包裹内放置茶叶样品作为伪装。2024年3月,南京海关在跨境包裹中查获的450条香烟,正是以”工艺蜡烛”名义申报,每条约支付50元”通关服务费”。

更隐蔽的是”同城闪送”模式。北京某跑腿小哥向记者透露,近期接到多单”文件代送”业务,实际交接时发现是香烟,”客户要求把文件袋放汽车后备箱,根本不经手平台验视”。

三、监管重拳下的变异形态

随着监管加强,违法销售呈现新特征:
1. 技术对抗升级:部分APP采用”阅后即焚”设计,订单生成后自动删除交易记录
2. 支付方式隐匿:要求使用数字货币或”红包拆解”(将货款拆分为多笔小额转账)
3. 会员制门槛:新用户需老会员”担保”才能获得购买资格

2024年1月破获的”云端烟仓”案中,犯罪团伙甚至开发了虚拟发货系统:当买家定位显示在监管严格地区时,平台自动隐藏烟草类商品。

四、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违法销售额超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2023年全国烟草专卖系统共查处5.12万起违法案件,其中网络案件占比升至37%。

中国控烟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李恩泽指出:”以APP为载体的香烟非法销售具有更强隐蔽性,但改变不了违法实质。”他特别提醒,消费者通过此类渠道购烟同样面临法律风险,且难以保障权益。

记者调查期间,多个微信群已悄然更换群名,某”烟品鉴赏群”改名为”茶文化研讨”,但群内仍在持续分享新的下载二维码。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销售方式,正成为烟草市场监管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