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时刻!peel什么味道最难抽“味同嚼蜡”

近日,关于peel电子烟系列中”最难抽口味”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多位消费者反映peel某款特殊口味电子烟”味同嚼蜡”,引发对电子烟口味研发标准的广泛讨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电子烟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也暴露出电子烟行业在口味创新方面面临的挑战。

一、”蜡味电子烟”事件始末

2023年12月,微博用户”雾化体验官”首次发布关于peel某款特殊口味电子烟的测评视频,称其”抽起来像在嚼蜡烛”。该视频迅速获得超过50万次播放量,评论区涌现大量类似体验的消费者。有网友调侃道:”这不是戒烟神器吗?抽一口就再也不想碰电子烟了。”

今年1月,知名电子烟测评博主”雾化猎人”在其长达2小时的直播测评中,详细对比了peel全系列12种口味。直播数据显示,约68%的观众投票认为”经典烟草味”表现最差,有观众留言称:”抽完喉咙发紧,余味就像蜡烛融化在嘴里。”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显示,约23%的电子烟使用者会因为不良口味体验而减少使用频率。这与本次peel口味争议中消费者的反应高度吻合。

二、行业专家解析”蜡味”成因

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所谓的’蜡味’可能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香精配方比例失衡,其次是丙二醇(PG)和植物甘油(VG)的配比不当,还有可能是雾化芯材料与烟油产生不良反应。”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王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当电子烟油中香精浓度超过7%时,会产生明显的”化学感”。而部分厂商为追求强烈口感,往往将香精比例提高到10%甚至更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8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电子烟比较试验报告显示,在检测的30款电子烟中,有6款出现了”异常味道”,主要表现为”塑料味”、”焦糊味”和”蜡味”。这些产品普遍存在雾化温度控制不佳的问题。

三、消费者维权事件频发

在广州工作的张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消费投诉记录。2023年10月,他购买的peel某口味电子烟出现严重异味,经多次与商家协商后获得退款。”不是钱的问题,是这种产品根本不应该上市。”张先生说。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根据全国12315平台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电子烟相关投诉中,关于”产品异味”的投诉占比达17.3%,较去年同期上升6个百分点。其中多数投诉集中在几个知名品牌的特定口味产品上。

2023年11月,杭州某电子烟体验店甚至因消费者集体投诉某款”蜡味”产品而临时下架全部该口味库存。店长李先生表示:”我们也是受害者,这批货的品控明显有问题,但厂商拒绝召回。”

四、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电子烟国家标准GB 41700-2022虽然对烟油成分有明确规定,但对口味的评价标准仍较为模糊。中国电子烟行业联盟秘书长敖伟诺指出:”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口味算合格,什么样的算不合格,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评判标准。”

对比国际情况,欧盟TPD指令要求所有电子烟产品上市前必须进行口味测试;美国FDA则要求厂商提供详细的口味研发数据和消费者测试报告。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

广东省质检院轻工部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研发电子烟口味标准化评价体系,计划在2024年内推出地方标准。”我们将从香气特征、口感舒适度、余味持久性等12个维度建立评分标准。”

五、市场反应与行业走向

peel品牌方尚未就此次”蜡味”事件作出正式回应。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被投诉较多的几款口味已经出现明显降价促销,部分商家打出”清仓处理”的标语。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品牌开始主打”科学调香”概念。如新锐品牌”雾芯科技”近期推出的新品就强调”经过187次配方调整”和”300人盲测通过”。其市场总监表示:”消费者现在要的不是猎奇口味,而是舒适、自然的体验。”

投资机构也对这一趋势作出反应。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2024年电子烟行业投资重点将转向”核心技术”和”品质把控”,而非简单的口味创新。报告显示,过度追求奇特口味而忽视基础品质,已经成为部分电子烟企业的重大风险点。

六、消费者如何辨别优质电子烟

面对琳琅满目的电子烟产品,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出以下建议: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三无产品
  2. 首次尝试某口味可先购买最小容量装
  3. 注意观察烟油颜色,异常深色或浑浊的要谨慎
  4. 使用时注意雾化温度,过高温度易产生不良味道
  5. 保留购买凭证,发现问题及时投诉

电子烟行业专家赵明提醒:”如果一款电子烟让你感觉’味道不对’,不要勉强使用。这可能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信号。”他建议消费者多参考专业测评,但最终还是要以个人实际体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