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为”铁塔猫日月双爆”的电子烟产品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多地出现”一烟难求”现象。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消费者为购买该产品不惜加价数倍,甚至有人在未体验过产品的情况下就批量囤货。这种盲目跟风的消费行为,恰如”守株待兔”的现代翻版——被动等待偶然机会,却忽视了理性判断。
一、现象观察:电子烟市场的”饥饿游戏”
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多家店铺将”铁塔猫日月双爆”的海报贴在醒目位置,但货架上却空空如也。店主王先生表示:”每天都有十几拨人来问,但厂家限量供应,我们自己也拿不到货。”类似场景在北京三里屯、上海南京路等商圈同步上演,有黄牛将原价39元的单盒产品炒至188元。
这种现象并非首次出现。2021年某奶茶品牌推出的”限量款盲盒”曾引发代购狂潮,原价15元的饮品被炒至上百元;2022年某运动品牌与艺术家联名球鞋发售时,更出现消费者彻夜排队的场景。中国消费者协会2022年度报告显示,限量营销引发的非理性消费投诉同比增长67%。
二、案例分析:三个真实的”守株待兔”故事
案例1:大学生小林的”投资失误”
广州某高校大三学生小林在短视频平台看到”铁塔猫测评”后,立即通过微商以每盒85元的价格购入20盒。”主播说这个口味马上就要停产,转手就能赚钱。”但收货后他发现,所谓”限定版”其实是常规产品换包装,现在这些烟弹堆积在宿舍抽屉里。
案例2:便利店老板的库存危机
杭州拱墅区便利店主张女士听信”这款电子烟能带来客流”的说法,一次性进了500盒货。”供货商说这是最后一批了,结果现在满大街都是,保质期过半还没卖掉三分之一。”张女士的遭遇折射出部分商家同样陷入”稀缺幻觉”。
案例3:代购产业链的野蛮生长
记者潜伏的某个”电子烟交流群”中,职业代购”老K”每天发布不同城市的货源信息。其最新朋友圈显示:”北京最后30盒,要的速订”,但定位却显示在昆明。这种人为制造紧张氛围的营销手段,正是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三、专家解读:消费心理学的三重陷阱
北京大学消费行为学教授周明指出:”‘铁塔猫现象’本质是三种心理机制的叠加效应:”
-
稀缺性偏见
人类大脑会天然高估稀缺物品的价值。实验数据显示,当商品标注”限量”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平均提升42%。
-
社交货币驱动
在社交媒体时代,拥有热门商品成为年轻人获取认同的方式。某平台监测显示,带有#铁塔猫挑战#话题的视频平均互动量高出普通内容3.8倍。 -
信息瀑布效应
当越来越多人加入抢购,后来者会忽略自身判断,形成”别人买所以值得买”的思维定式。这种现象在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同样常见。
四、行业透视:电子烟市场的监管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铁塔猫”品牌并未通过我国电子烟技术审评,其流通存在法律风险。国家烟草专卖局2022年10月已明确规定,未过审产品不得在国内销售。但记者实测发现,通过关键词变形搜索、私域社群交易等方式,相关产品仍在灰色地带流通。
某电子烟行业协会匿名人士透露:”部分企业采用’饥饿营销+社交裂变’的组合拳,先通过KOL造势,再严格控制渠道放货量,人为制造供需失衡。”这种模式虽然短期能提升品牌热度,但长期可能引发监管加码。
五、历史镜鉴:从”君子兰泡沫”到”盲盒经济”
回顾改革开放后的消费史,类似的非理性消费浪潮屡见不鲜:
- 1985年长春”君子兰狂热”,一株花卉被炒至15万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40年工资)
- 2007年普洱茶资本炒作,某品牌茶饼价格三个月暴涨20倍
- 2019年”炒鞋”风潮中,某联名款球鞋从发售价1299元飙升至69999元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芳表示:”每次泡沫背后都有共性特征——产品使用价值与交易价格严重背离,参与者普遍抱有’击鼓传花’的侥幸心理。”
六、消费者如何避免成为”待兔者”?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应当建立以下防御机制:
-
延迟满足法则
对突然爆红的产品保持30天观察期,多数”网红商品”的热度周期不超过21天。 -
成本收益分析
用时薪折算购物成本,例如月薪1万者时薪约57元,购买188元的电子烟相当于消耗3.3小时劳动价值。 -
多渠道验证
查看电商平台历史价格曲线,某比价网站数据显示,”铁塔猫”系列产品在过去半年其实有4次”限量营销”记录。 -
法律风险意识
尤其对于电子烟等特殊商品,需确认是否通过《电子烟管理办法》认证,避免购买到非法产品。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近期约谈多家电子烟经销商时强调:”任何商品都不应该脱离使用价值空谈收藏价值,消费者要警惕’买到就是赚到’的话术陷阱。”据透露,针对电子烟市场的乱象,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正在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