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追踪!烟草网上购买“鱼目混珠”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各类商品纷纷”触网”,但一些特殊商品如烟草制品的网络销售却暗藏玄机。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深入调查发现,在各大电商平台、社交软件和自建网站上,烟草制品销售存在严重的”鱼目混珠”现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给消费者权益和青少年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一、暗语交易:电商平台上的”烟草密码”

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记者以”烟具”为关键词搜索时,意外发现了大量可疑商品。一款标价288元的”中式古典收纳盒”商品详情页显示:”本店只卖盒子,其他赠品需要暗号咨询”。当记者使用”求口粮”这一暗语联系客服后,对方立即发来了包括中华、玉溪等知名品牌香烟的价目表,并表示”买五条包邮,支持验货”。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网店普遍采用”货不对板”的销售方式。广东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投诉,他在某平台购买”茶叶礼盒”,收到的却是用茶叶罐伪装的香烟。”包装做得跟真的一样,但抽起来味道明显不对,后来找专业人士鉴定才知道是假烟。”

二、社交平台:未成年人购烟的”便捷通道”

在青少年聚集的短视频平台,记者发现了更为隐蔽的销售方式。某拥有50万粉丝的”潮玩博主”在视频中展示各类炫酷打火机时,评论区频繁出现”求渠道”“哪里能买到视频同款”等留言。经追踪,这些询问者会被引导至私信或第三方社交软件完成交易。

江苏省某中学教师李雯向记者透露:”上学期没收的学生香烟里,有三分之一包装上印着网红logo,后来才知道都是通过社交平台买的。这些卖家还会用’潮玩”收藏品’等名义规避审查。”

三、跨境走私:灰色地带的”代购生意”

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号称”免税代购”的商家正在微信朋友圈公然销售走私烟。记者联系上一个标注”日本留学代购”的卖家,对方表示可以提供”机场免税店直邮”服务,但要求”单次购买不少于10条,运费自理”。当记者质疑真伪时,对方发来了一段在免税店拍摄的视频作为”证明”。

海关总署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海关共查获走私香烟案件217起,案值2.3亿元,其中通过邮寄渠道走私占比达43%。这些走私烟往往通过虚假申报、夹藏夹带等方式入境,再经由网络渠道分销。

四、真假难辨:造假技术”与时俱进”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假烟制作技术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在东南某省查获的制假窝点中,警方发现了专业的激光喷码设备和高端包装印刷机。这些假烟不仅外观与正品无异,连防伪标识都能以假乱真。

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两条外观完全相同的中华香烟:”左边这条是真的,右边是刚查获的假货。不通过专业设备检测,普通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来。”这些高仿假烟通常含有过量焦油和有害物质,对健康危害极大。

五、监管困境:法律执行遭遇新挑战

虽然我国《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困难。某电商平台治理部门负责人坦言:”卖家使用暗语、错类目发布,系统识别难度很大。我们日均下架违规商品超万件,但很快又会有新账号上架。”

法律专家指出,网络烟草销售往往涉及虚假宣传、走私、售假等多重违法问题,需要市场监管、烟草专卖、公安、网信等多部门协同治理。但目前各部门的数据尚未完全打通,给全面监管带来挑战。

六、消费者警示:网购烟草风险重重

通过本次调查,记者特别提醒消费者:
1. 网络购买烟草制品属于违法行为,且无法获得售后保障
2. 假烟可能含有严重超标的有害物质
3. 个人信息可能在交易过程中被不法分子利用
4. 未成年人网络购烟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特别关注

目前,记者已将调查获取的相关线索移交至有关部门。国家烟草专卖局表示将持续加强网络监测,重点打击利用互联网销售烟草制品的违法行为。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可通过12313烟草市场监管服务热线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