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多部门开展电子烟市场专项检查行动,深圳某电子烟生产窝点因涉嫌非法生产”奶茶杯”“可乐罐”等一次性电子烟被查处,现场查获成品2万余支。而记者调查发现,被明令禁止销售的Peel等品牌电子烟,正通过更隐蔽的方式流通于市场。
一、暗语交易:电商平台现”水果套餐代发”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记者以”Peel电子烟”为关键词搜索无果,但更换为”P牌果味”“水果口粮”后立即出现大量商品链接。一个标注”美国水果糖代购”的卖家向记者确认”有蓝莓、西瓜、薄荷全系口味”,并发送了经过模糊处理的Peel烟弹实物照片。交易全程使用”盒=烟杆”“颗=烟弹”的暗语沟通,支付后卖家通过同城跑腿完成交付。
类似情况在社交媒体更为猖獗。某短视频平台主播以”电子玩具测评”为名展示Peel电子烟,评论区充斥着”已私”“求车”等留言。记者添加其微信后,对方发来价目表:单杆98元,烟弹45元/颗,满500元可享”闪送免运费”。
二、校园渗透:文具店变身”电子烟便利店”
在杭州某中学周边,一家挂着”创意文具”招牌的小店向学生出售Peel电子烟。店主将产品藏在收银台暗格中,遇到学生模样的顾客会主动询问”要不要解压神器”。记者观察到,标价128元的”蜜桃味电子笔”实际是伪装成文具的Peel电子烟,包装上没有任何中文标识。
这种乱象并非个例。2023年4月,江苏常州某初中教师没收学生使用的”卡通贴纸”,发现竟是Peel电子烟的伪装包装。当地市监局后续调查发现,这些产品通过”学长代购”模式在校园扩散,烟弹尼古丁含量远超国家标准。
三、走私链条:跨境包裹藏”美容仪器”
海关总署近期通报的案例显示,深圳口岸查获一批申报为”LED美容仪”的货物,开箱后发现是600支Peel电子烟。走私分子将烟杆拆解后混装在仪器零件中,利用美容仪器金属外壳躲避X光检查。更隐蔽的还有”化整为零”策略——犯罪团伙通过”水客”以蚂蚁搬家方式,每次携带20-30支从香港走私入境。
2022年上海破获的电子烟走私案中,犯罪团伙专门开发了”库存管理系统”,App上实时更新各地分销商的Peel电子烟存货情况。主犯交代,为规避监管,他们要求下级代理”每周更换仓库,绝不保留聊天记录”。
四、健康隐忧:三无产品尼古丁含量超标
在查获的Peel电子烟中,检测发现多项安全隐患:
– 某批号称”3%尼古丁”的烟弹实际含量达5.8%
– 部分烟油检出亚硝胺等致癌物超标12倍
– 30%产品使用工业级丙二醇代替药用级原料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接诊的案例显示,一名连续使用Peel电子烟半年的19岁患者出现支气管黏膜脱落。其使用的”青苹果味”烟弹后被证实是地下作坊用香精勾兑的劣质产品。
五、监管升级:全网扫描关键词组合
面对电子烟变相销售的新趋势,监管部门正采取针对性措施:
1. 网络平台需对”雾化器”“换弹神器”等300多个关联词实施过滤
2. 物流企业需查验发往学校的可疑小件包裹
3. 支付机构对频繁小额电子烟交易账户启动风控
2023年6月,浙江某电子烟微商因用”奶茶杯”暗语销售Peel产品,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办案检察官指出:”犯罪分子将电子烟伪装成日常用品的行为,本质上仍是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