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追踪!烟批发供应商大前门”鱼目混珠”

近日,本刊接到多位消费者投诉,反映在购买知名香烟品牌”大前门”时遭遇”鱼目混珠”现象。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暗访调查,记者发现部分烟批发供应商存在以次充好、违规改包等严重问题,一条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一、消费者投诉:高价买到的竟是”山寨货”

2023年5月,北京朝阳区消费者李先生在某烟酒专卖店以每条450元的价格购买了两条”大前门(软包)”。回家拆封后发现,香烟口感明显异常,包装印刷也存在细微差异。经专业机构鉴定,该批香烟为高仿品,烟丝质量远低于正品标准。

“我抽了十几年大前门,一入口就知道不对劲。”李先生告诉记者,”包装几乎一模一样,但细节处还是能看出差别,比如防伪标识的清晰度和烟盒内衬的质地。”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上海市场监管部门2023年第二季度共收到关于”大前门”香烟的投诉37起,同比增长220%,主要问题集中在:
1. 外包装高度相似但内在品质差异大
2. 防伪标识被刻意破坏或覆盖
3. 批号与厂家登记信息不符

二、记者暗访:批发环节猫腻重重

为查明真相,记者以烟酒店采购商身份潜入某大型烟草批发市场。调查发现,部分供应商公然提供”特殊服务”:

案例1:改包换装
在广州某批发市场,一家名为”鑫源烟草”的商户向记者展示”技术”:将低价香烟重新包装成大前门样式。”这种每条只要280元,和正品放一起卖,利润翻倍。”商户负责人直言不讳。

案例 2:批号造假

在浙江义乌,记者发现多家商铺销售带有完整防伪标识的”大前门”,但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这些批号要么不存在,要么对应的是其他品牌香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些防伪标都是批量复制的,扫出来页面做得和官网几乎一样。”

暗访实录:
> 记者:”这样不会被查吗?”
> 商户王老板:”查什么?我们这是’渠道专供’版本,和市面上的有点区别很正常。真要较真,你就说是从别处调货的。”

三、行业乱象:三大造假手法曝光

通过梳理各地案例,记者总结出当前市场上主要的造假手法:

  1. “套牌”香烟
    使用正规厂家废弃或淘汰的包装材料,装入劣质烟丝。2023年3月,湖南长沙查获的6万包假冒”大前门”就属于此类,案值达120万元。

  2. “翻新”香烟
    回收正品烟盒重新填充。江苏南京某团伙通过废品站收购空烟盒,再以每包5元的成本填充劣质烟丝,伪装成整条出售。

  3. “跨境”香烟
    利用不同地区包装差异浑水摸鱼。有商家将出口转内销的版本冒充国内正规渠道产品,这些香烟虽然也是真品,但未缴纳国内消费税,属于走私物品。

四、监管困境:违法成本低 查处难度大

尽管相关部门持续打击,但假冒伪劣香烟屡禁不止。业内人士指出三大难点:

  • 鉴定门槛高
    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高仿包装,需专业机构检测。2022年全国烟草质检报告显示,送检样品中约有15%的假冒品达到了”肉眼难辨”的水平。

  • 流通环节复杂
    违法商家往往采取”化整为零”的销售策略。北京某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表示:”他们仓库里只放样品,交易通过社交软件完成,送货用快递或跑腿,很难抓现行。”

  • 处罚力度不足
    根据现行《烟草专卖法》,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烟草制品的,违法经营额不足5万元的,最高罚款仅25万元。2023年上半年,某地查获案值80万元的假烟案,主犯最终仅被判处罚金10万元。

五、企业回应:将升级防伪体系

记者联系到大前门品牌所属的上海烟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已注意到市场乱象,今年将投入3000万元用于防伪技术升级,包括:
– 采用新型全息防伪标签
– 推出手机APP验真功能
– 建立产品追溯大数据平台

同时呼吁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发现可疑产品可拨打400-821-12315举报。”

六、专家建议:多方合力打击假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国指出:
“治理假烟问题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
1. 企业要加强渠道管理,定期抽查经销商
2. 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清理违规网店
3. 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保留购买凭证”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烟草类投诉中,涉及”真假混卖”的占比已达34.7%,较去年同期上升9.2个百分点。协会提醒:购买高价香烟时务必索要发票,并当场验证防伪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