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有消费者发现知名电子烟品牌百乐(Boulder)的官方旗舰店官网突然无法访问,页面显示”该店铺已关闭”。这一现象迅速在电子烟爱好者社群引发热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电子烟行业面临的最严监管风暴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官网关闭早有预兆 客服回应”系统升级”
记者通过 Wayback Machine 查询发现,百乐官网在8月25日还能正常访问,但8月28日起页面开始出现不稳定状况。9月1日下午15时左右,官网彻底无法打开。
“我们上周就发现官网商品更新变慢了,热门口味经常缺货。”一位经营电子烟实体店的经销商告诉记者。记者尝试联系百乐官方客服,得到自动回复称”店铺正在进行系统升级维护”,但未提及具体恢复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百乐官方旗舰店仍能正常访问,但产品种类明显减少。天猫店铺首页挂着《未成年人保护承诺书》,所有产品详情页均标注”本产品含有尼古丁,18岁以下人士禁止使用”的醒目提示。
行业强监管持续加码 电子烟企业面临转型
百乐官网关闭事件并非孤立。2022年3月,《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明确规定:
– 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
–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
– 建立统一的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
2022年10月1日,电子烟国家标准全面实施,水果味电子烟全面下架。据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数据,新规实施后,国内电子烟生产企业从近2000家锐减至不足500家。
“这就像2019年的电子烟线上禁售令重演。”某电子烟品牌前市场总监透露,”当时一夜之间所有电商平台下架电子烟,很多小品牌直接消失。”
国际巨头也难幸免 全球监管趋严
强监管不仅限于中国市场。2020年1月,美国FDA宣布禁止销售大部分调味电子烟;2022年6月,FDA下令Juul停止在美国销售其产品,虽然该禁令后来被暂缓执行,但已导致奥驰亚集团对Juul的投资减值128亿美元。
在欧洲,英国从2023年起将电子烟纳入处方药管理;德国计划禁止一次性电子烟;法国国民议会则于2023年4月通过了禁止调味电子烟的提案。
“全球监管机构对电子烟的态度越来越谨慎。”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烟草控制专家表示,”电子烟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合规求生’的新常态。”
消费者囤货潮与假货隐患
监管趋严催生了电子烟用户的”囤货”行为。在百度电子烟吧,有用户发帖称:”已经囤了50个烟弹,够用一年。”闲鱼等二手平台出现大量”水果味电子烟”转让信息,价格较原价上涨3-5倍。
这种现象带来了安全隐患。广州市市场监管局2023年第二季度抽查数据显示,市面上流通的非法电子烟产品中,62%存在尼古丁含量超标问题,38%检测出禁用添加剂。
“我们接到过多起消费者投诉,购买非正规渠道电子烟后出现头晕、恶心症状。”某三甲医院呼吸科医生提醒,”非法电子烟缺乏质量监管,健康风险更大。”
企业转型之路:技术升级与海外布局
面对监管压力,头部电子烟企业开始寻求转型。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主要有三大方向:
-
技术研发:部分企业转向研发尼古丁含量检测技术、防未成年人使用技术等合规科技。如某品牌推出的智能电子烟,需刷身份证才能解锁使用。
-
医疗化转型:2023年7月,国内某电子烟企业宣布与医药公司合作开发戒烟辅助产品,计划申请医疗器械认证。
-
出海布局:东南亚、中东成为新热点。据海关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电子烟出口额达72亿美元,同比增长36%,但专家指出”这些市场很快也会面临监管收紧”。
电子烟门店的生死抉择
线下渠道同样面临洗牌。”现在开电子烟店就像走钢丝。”北京一位电子烟专卖店老板告诉记者,”合规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店光是安装年龄验证系统就花了2万多。”
上海某商场负责人透露:”去年我们这里还有5家电子烟专柜,现在只剩1家改卖电子雾化器的了。”中国电子烟行业委员会数据显示,全国电子烟零售许可证数量已从高峰期的19万家减少至约5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传统烟草零售商开始涉足电子烟业务。记者在成都走访发现,多家烟草专卖店在显眼位置摆放着合规电子烟产品。”我们有成熟的零售网络和合规经验。”一位店主表示。
资本市场反应剧烈 相关概念股受挫
二级市场上,电子烟概念股持续走低。截至2023年9月5日收盘:
– 思摩尔国际(06969.HK)股价较年初下跌47%
– 雾芯科技(RLX.NYSE)股价较IPO发行价下跌92%
– 亿纬锂能(300014.SZ)因减少电子烟电池业务,股价相对抗跌
“资本市场正在重新评估电子烟行业的估值逻辑。”某券商消费行业分析师指出,”传统的高增长故事已经讲不通了,投资人现在更关注企业的合规能力和现金流状况。”
专家建议:明确监管预期 引导有序退出
“政策制定需要给企业明确的过渡期和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专家建议,”比如可以建立分级管理制度,给合规企业更多发展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在2023年两会提案中呼吁:”应建立电子烟企业退出机制,包括库存处理、员工安置等具体方案,减少社会成本。”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预计未来12-18个月还将有更多电子烟品牌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最终可能只剩下少数几家资金雄厚、合规能力强的头部企业。”某投资机构合伙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