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省走私案牵出地下交易网络
2023年8月,广西防城港海关缉私分局破获一起特大香烟走私案,现场查获走私香烟12000余条,案值超600万元。该团伙通过”蚂蚁搬家”方式,将境外香烟经中越边境非设关地偷运入境,再通过物流公司发往全国多地批发市场。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走私香烟最终都流向了正规的烟草零售终端。
“他们利用批发市场的掩护,把走私烟和正规渠道的香烟混在一起销售。”办案民警透露,该团伙在广东、湖南等地租用正规商铺作为掩护,实际从事走私香烟的分销活动。这种”合法外衣+非法经营”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香烟批发市场灰色产业链的典型操作手法。
“阴阳仓库”里的猫腻

记者暗访发现,在华东某大型烟草批发市场,部分商户采用”前店后仓”的经营模式。表面上看,店铺陈列的都是正规渠道购进的香烟,但仓库深处却藏着另一个”世界”。
“你要的硬中华,正规渠道拿货420元/条,我这边只要320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批发商向暗访记者推销,”都是真烟,只是没交税而已。”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类商户通常备有两套进销存台账,一套用于应付检查,另一套记录真实交易。
2022年浙江台州破获的”1·17”非法经营案中,犯罪团伙就在正规仓库内设置了隐蔽夹层,存放无合法来源证明的香烟,涉案金额高达2.3亿元。该案主犯王某交代:”市场里这么干的不止我们一家,大家都心照不宣。”

物流”洗白”产业链
灰色香烟的流通离不开物流环节的”配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物流公司通过”化整为零”“伪装品名”等方式,为非法烟草运输提供便利。
2023年5月,南京警方在某物流园查获伪装成”食品”“日用品”的香烟包裹800余件。这些包裹使用虚假发货人信息,收货地址多为城乡结合部的小超市。更隐蔽的是,有些团伙会将整条香烟拆散,混装在正规商品中运输。
“我们接单时不查验货物内容。”一位物流公司工作人员坦言,”只要包装符合规定,付钱就能发。”这种监管漏洞,使得香烟灰色产业链的物流环节形成专业化运作模式。据业内人士估算,每年通过物流渠道”洗白”的非法烟草可能占市场总量的15%-20%。

终端零售的”潜规则”
灰色香烟的最终流向,往往是街边随处可见的烟酒店。记者走访发现,部分零售终端存在”真假混卖”“偷梁换柱”等现象。
北京朝阳区一家烟酒店老板透露:”有些顾客专门要便宜烟,我们就从特殊渠道进货。”这些”特殊渠道”的香烟,价格比正规渠道低20%-30%,但外包装与真烟几乎无异。2021年上海查处的”3·15”假烟案中,犯罪团伙就是利用回收的真烟包装盒重新灌装劣质烟丝,然后通过批发市场流入零售终端。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电商平台也沦为灰色香烟的销售渠道。虽然平台明令禁止烟草销售,但卖家通过暗语交流、第三方支付等方式规避监管。2022年广东查处的网络售烟案显示,犯罪团伙通过”茶烟”“电子配件”等伪装,在半年内销售非法香烟价值超千万元。
监管困境与执法挑战
面对日益隐蔽的灰色产业链,烟草专卖执法面临多重困难。一位基层烟草稽查人员表示:”现在违法手段越来越高明,取证难度很大。”
首先,批发市场商户众多,违法经营行为隐蔽性强。其次,物流环节存在监管盲区,难以实现全程追溯。再者,终端零售分散,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更关键的是,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给跨区域执法制造障碍。
202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展的”雷霆2023”专项行动中,全国共查处5万元以上案件1.2万起,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仅是灰色市场的”冰山一角”。随着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如何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严峻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