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白七星香烟在哪里有卖”烟消云散”

近日,一则”白七星香烟在哪里有卖”的搜索词条突然登上热搜,引发70后、80后群体的集体怀旧。这款曾风靡全国的进口香烟,如今已在正规渠道”烟消云散”,其兴衰轨迹恰似中国控烟进程的缩影。

一、走私烟时代的”白月光”

2001年夏天,深圳罗湖海关查获一起特大香烟走私案,案值达2300万元的集装箱内,2000箱日本产白七星香烟格外醒目。这起登上《焦点访谈》的典型案例,揭开了上世纪90年代走私香烟猖獗的冰山一角。

“当时抽白七星是身份的象征。”北京老烟民张建军回忆,1996年外企白领月薪约2000元,而一包白七星黑市价达35元,”过滤嘴上的七个星星会随燃烧逐渐显现,烟盒上的浮雕工艺至今难忘”。

据1998年海关统计,当年查获的走私香烟中,白七星占比达17%,与红双喜、万宝路并称”走私三杰”。这种产自日本烟草国际株式会社(JTI)的香烟,因焦油含量低、口感清淡,在沿海城市率先流行。

二、入世带来的正规化转折

2003年,中国正式履行加入WTO承诺,将卷烟进口关税从65%降至25%。日本烟草随即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白七星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售价定为20元/包。但好景不长,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进口香烟广告被全面禁止。

“最讽刺的是我们2005年拍的广告。”前JTI市场总监李明(化名)透露,当时耗资千万请香港导演拍摄的广告片中,白七星香烟在冰川背景下呈现”纯净”意象,”片子刚完成就遇上禁令,从未公开播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首都机场免税店内,白七星销量一度超过中华烟。但同年实施的《境内机场免税店烟草制品销售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香烟包装必须加印中文健康警示,白七星标志性的银色包装被迫改为警示图片占50%的新版。

三、电子烟冲击下的退场

2015年是个关键转折点。中国烟草总公司数据显示,当年进口香烟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3.7%降至1.2%。白七星先后经历三次调价,最终定格在28元/包,却难敌电子烟的崛起。

“2018年清理库存时,发现仓库里还有200箱2014年生产的白七星。”某省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透露,这些滞销烟最终被运往秦皇岛销毁。与此同时,日本本土市场的白七星也于2019年停产,转为生产Heets等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国际物流受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卷烟进口量同比骤降43%,白七星等小众进口烟基本退出正规渠道。如今偶尔出现在某些边境口岸免税店的,已是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生产的版本。

四、灰色地带的”僵尸需求”

尽管早已退出主流市场,白七星的传说仍在继续。2023年8月,广州警方破获一起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走私香烟案,犯罪分子将白七星伪装成”日本工艺品”申报,案值超500万元。

在二手交易平台,空烟盒收藏成为新现象。一个2000年代初期生产的白七星空盒,品相完好的能卖到300元。”这就像收集粮票,是种时代记忆。”收藏爱好者王磊说。更隐秘的是某些”烟友群”,那里流通着自称”日本代购”的散支白七星,单支价格高达15元。

中国控烟协会最新调查显示,35-50岁男性中,仍有2.3%表示”愿意溢价购买停产香烟”。这种需求催生了地下产业链:2022年浙江查获的假烟作坊中,就发现了仿制白七星的模具和包装材料。

五、控烟大潮不可逆转

白七星的命运早已注定。202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电子烟管理办法》,将包括加热烟在内的新型烟草纳入监管。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将公共场所禁烟范围扩大至电子烟。

“从走私泛滥到绝迹市场,白七星就像测试控烟成效的试纸。”公共卫生专家梁教授指出,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已从1984年的33.9%降至2022年的24.1%,”当年轻人不再为进口烟攀比,才是真正的进步”。

在日本,JTI公司2023年财报显示,传统卷烟业务占比已降至58%,该公司正全力转型减害产品。而在中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将吸烟率降至20%以下。那些仍在追问”白七星在哪里买”的声音,终将随着时代浪潮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