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外烟逐渐成为部分消费者追求的新潮流。尽管中国烟草专卖法对国内的烟草销售有着严格的管控,但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外烟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而在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却成了这些外烟销售者开拓“生意”的一条主干道。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这种依托社交软件建构的销售网络正在重新定义外烟交易市场,让一些商家“马到成功”的背后,也折射出一系列市场和法律隐忧。
朋友圈成为外烟交易新平台
“免税烟、正品外烟,福利秒杀!”在某位私人微信账号的朋友圈里,类似的广告信息每天都会被频繁更新。这些广告配有高清的香烟实拍图片,标明明确的价格信息,甚至附上了按箱购买的折扣方案。客户只需要在微信上进行沟通,即可完成购买,接着通过快递的方式收货。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外烟包含了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的知名品牌。从口味多样的特色薄荷烟到被消费者认为更“高级”的雪茄,卖家号称产品种类齐全、质量有保障。尽管消费者无需亲自到线下烟草店咨询和购买,但这些外烟产品的合法性和真伪却存在极大的争议。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许多通过微信销售的外烟涉嫌走私或假冒伪劣商品,而一些所谓的“正品”,实际上连正规进口渠道的标签都缺失。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存在如此的风险,却依然有大批消费者选择通过这种方式购买外烟。
简单模式却高效运转
记者调查发现,在微信朋友圈交易外烟的模式相对简单,但却极具隐蔽性和高效性。熟人之间的背书以及朋友圈内容的“演绎式”推广,极大降低了潜在客户的防备心理。一些卖家还会在朋友圈发布买家的好评截图,以此增强可信度。一旦客户有购买需求,双方通过微信进行一对一沟通,最终完成付款交易。
此外,微信支付功能的便捷性对于外烟的非法流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卖家通常接受用户通过微信红包或二维码转账的方式付钱,这种操作不仅方便快速,还使得相关交易信息难以追踪。
以某些“二级代理”为例,他们甚至不需要囤货,只需与“上家”保持联系。客户下单后,代理即刻通知供应商发货,从而构建了一条快速、低成本、动态调整的外烟流通链条。
非法经营背后的风险与漏洞
尽管从表面看,这种通过微信渠道流通的外烟简单而高效,但是背后的风险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外烟销售在国内受限于烟草专卖制度,市场准入被严格把控。在未取得任何销售许可证的情况下随意售卖外烟,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
其次,由于缺乏监管,消费者在这种非法交易中并未受到法律保护。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索赔变得几无可能。一些消费者在试图维权时,甚至发现自己在法律层面上也可能涉嫌参与非法买卖活动,致使维权路径断绝。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的交易,甚至会涉及到跨境走私。而这些走私烟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经过卫生检测,都无从得知。报告显示,有些假冒伪劣的外烟产品中甚至夹带有重金属或其他有害成分,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此外,由于大部分交易都是在线上进行,没有发票或交易凭证,一旦消费者因产品问题需要维权,微信商家往往直接拉黑买家,销声匿迹。这种情况下,维权的周期和成本远远高于常规渠道的购物纠纷。
平台与监管有待加强
对于微信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一方面确实为小微创业者创造了展示自我和进行商业化转型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不乏违法乱象。面对明显的非法外烟交易行为,相关平台是否执行了足够的审核和处理措施,是值得追问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目前微信针对商品的朋友圈广告行为有一定的监管规则,但对于涉及烟草的广告并未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某些商家凭借对规则的研究和规避,将外烟交易做得“滴水不漏”,而受害的消费者却往往被蒙在鼓里。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或许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在打击违法烟草交易方面,加强跨部门协作,联合社交平台、物流快递企业形成合力,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非法外烟市场的增长。
未来,如何平衡社交平台上灰色交易现象以及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或将成为有关部门与科技公司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