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热点!低价香烟去哪了”举不胜举”

近年来,随着控烟政策的不断加强和烟草税率的持续上调,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低价香烟正在逐渐消失。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究竟低价香烟都去哪了?让我们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一探究竟。

案例一:北京”红双喜”香烟集体下架事件

2022年3月,北京市多家便利店和烟酒店突然下架了长期畅销的”红双喜”系列低价香烟。记者走访发现,原本售价8-10元的”红双喜”硬盒香烟在北京市区几乎绝迹,仅少数郊区小店仍有少量存货。

“从去年开始进货就越来越难了,批发商说厂家减产,优先供应高端产品。”海淀区一家连锁便利店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最便宜的香烟也要15元以上,很多老顾客都抱怨买不起烟了。”

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响应国家控烟政策、优化产品结构的正常市场行为。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场10元以下香烟销量同比下降47%,而20元以上香烟销量增长32%。

案例二:上海”低价烟黑市”调查

与正规渠道低价烟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地下烟草市场却异常活跃。2023年初,上海警方破获一起特大非法经营烟草案件,查获各类假冒伪劣香烟200余万支,其中大部分是仿冒”大前门”、”牡丹”等传统低价品牌。

“正规渠道买不到便宜烟,只能找’熟人’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烟民表示,”虽然知道可能是假烟,但价格只有正规店的一半,很多人愿意冒险。”

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处处长李明指出:”低价烟黑市的出现,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我们将联合公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假冒香烟质量无法保障,危害更大。”

案例三:深圳电子烟替代现象

在深圳,不少烟民开始转向电子烟作为低价卷烟的替代品。记者在华强北电子市场看到,各种品牌的电子烟设备销售火爆,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一支烟弹相当于两三包普通烟,但价格便宜三分之一。”电子烟店主刘小姐介绍,”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尝试这种新方式。”

然而,专家对此表示担忧。深圳市控烟协会专家王教授指出:”电子烟并非安全替代品,且存在诱导青少年吸烟的风险。建议烟民趁此机会考虑彻底戒烟。”

案例四:云南边境”走私烟”猖獗

作为烟草大省,云南边境地区低价走私烟问题尤为突出。2022年底,云南警方连续破获多起跨境走私香烟案件,查获的走私烟主要以越南、老挝生产的低价品牌为主。

“边境地区一包烟可能只要5-6元,比国内正规渠道便宜一半还多。”参与缉私的民警介绍,”这些烟没有缴纳国内烟草税,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表示,将加强边境管控和源头治理,同时完善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打击走私活动。

案例五:线上”代购”暗流涌动

随着线下渠道收紧,部分消费者转向网络寻找低价香烟。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网站上,存在大量”香烟代购”信息,声称可以提供各种低价香烟,甚至包括已经停产的经典品牌。

“都是通过特殊渠道弄到的,保证正品。”一位代购卖家在私聊中表示。但当记者追问具体来源时,对方立即变得含糊其辞。

中国控烟协会法律事务部副主任李勇指出:”网络非法烟草交易是重点打击对象。消费者通过此类渠道购买香烟,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还可能涉嫌违法。”

低价烟消失背后的政策逻辑

低价香烟逐步退出市场并非偶然。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卷烟综合税率已从2015年的56%提高至2022年的66%,其中高价烟税率更高。这一政策导向十分明确:通过价格杠杆控制烟草消费。

“提高烟草税是最有效的控烟措施之一。”公共卫生专家张教授分析,”当最低价位的香烟消失后,部分烟民会因价格原因减少吸烟量甚至戒烟,这对公共健康有积极意义。”

统计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已从2018年的26.6%下降至2022年的24.1%,但距”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20%目标仍有差距。专家预测,未来烟草税率还可能继续提高,低价烟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行业转型:烟草企业向高端化发展

面对政策调整,国内烟草企业也在积极转型。多家知名烟草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近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增加,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

“10元以下卷烟利润微薄,且与公司品牌战略不符。”某烟草集团市场部负责人坦言,”我们现在更关注30-50元价位段的产品开发,这个市场增长最快。”

这种转型带来了显著成效。2022年,我国高端卷烟市场份额首次突破40%,而五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25%。行业分析认为,未来烟草市场将呈现”量减价增”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