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名为”米兰烟”的烟草制品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爆红,又在一夜之间从各大销售渠道消失无踪。这个现象不仅引发了消费者热议,更折射出当前新型烟草制品市场监管的复杂性。
一、米兰烟的”昙花一现”
5月初,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突然涌现大量关于”米兰烟”的内容分享。这款号称”意大利进口”的细支香烟,以其独特的包装设计和”低焦油”宣传语迅速走红。多位网红博主在测评视频中表示:”口感柔和”“包装高级”“适合社交场合”。
北京朝阳区一家便利店老板张先生回忆:”那段时间每天都有年轻人来问米兰烟,我们进货后两三天就卖完了。”据不完全统计,在爆红高峰期,仅北京地区就有超过200家烟酒店临时上架该产品。
二、神秘下架引发猜测
6月1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突然发布《关于查处非法经营”米兰烟”等产品的通知》。文件指出:”经查,所谓’米兰烟’未取得在我国境内销售的许可资质,其标注的意大利生产信息涉嫌伪造。”
这一纸通告让事情急转直下。记者走访发现,曾经售卖米兰烟的店铺纷纷撤柜。海淀区一位烟酒经销商透露:”上周还有批发商主动联系我们回收库存,开价是进货价的120%。”
更蹊跷的是,多个电商平台的历史订单记录显示,部分消费者购买的米兰烟在物流途中被神秘召回。广州消费者李先生提供的截图显示,其6月10日下单的商品在6月16日显示”因不可抗力取消交易”。
三、新型烟草制品监管困局
米兰烟事件并非孤例。2021年,类似情况的”星空爆珠”电子烟也曾引发关注;2022年,”金叶醇”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同样经历了一夜爆红又快速下架的命运。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指出:”这些产品往往利用监管空白期快速铺货,通过社交媒体造势,等监管部门介入时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销售网络。”
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查处非法烟草制品案件同比增长43%,其中新型烟草制品占比达到67%。这些产品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1. 伪造进口资质
2. 夸大健康宣传
3. 绕过专卖许可
四、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在米兰烟下架后,消费者维权群组迅速涌现。记者加入的某个500人微信群中,约30%成员表示”已付款未收货”,另有15%反映”收到的产品疑似假货”。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陈凤翔提醒:”购买烟草制品务必认准专卖许可证,网络交易更要保存完整证据链。对于突然爆红的’网红烟草’,消费者应该保持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二手交易平台近期出现米兰烟高价转卖现象。在某闲置物品交易APP上,原价45元/包的米兰烟被炒至200元,且描述多为”绝版收藏”“最后几包”。
五、行业规范迫在眉睫
烟草行业专家王建军教授分析:”米兰烟现象暴露出三个监管难点:一是跨境电商渠道管控,二是社交媒体推广监管,三是新型产品标准界定。”
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已启动专项整顿,重点排查:
– 线上隐蔽销售行为
– 短视频平台变相推广
– 微商层级分销模式
上海市烟草专卖局率先推出”网红烟草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监测异常销售波动。试点两个月来,已提前拦截5款可能违规的新品上市。
六、国际视角下的监管对比
放眼全球,新型烟草制品监管呈现两极分化。欧盟要求所有烟草产品必须通过TPD(烟草制品指令)认证;美国FDA则对新型烟草实施PMTA预上市审查。相比之下,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类似中国的监管挑战。
日本烟草产业研究所2022年报告显示,全球约37%的烟草新品会在上市6个月内因合规问题退出市场。其中社交媒体助推的”快闪式”产品占比高达81%。
米兰烟的消失或许只是这个行业的一个缩影。在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框架下,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市场活力与规范秩序,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