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现”香烟代购”灰色产业链
近期,多个社交平台和电商网站出现大量打着”正品香烟在线购买”“厂家直供保真”旗号的商家。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免税烟”“特供烟”背后暗藏猫腻。2023年8月,浙江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的网络售假烟案,犯罪团伙通过微商渠道销售假冒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包装仿真度高达90%。
虚假宣传三大套路曝光
套路一:伪造授权证书
江苏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展示其收到的”授权书”扫描件,经烟草专卖局核实,该文件编号与官方登记完全不符。业内人士透露,不法分子常使用PS技术伪造《烟草专卖许可证》,实际这些网店根本不可能获得合法经营资质。
套路二:低价诱导消费
市面售价650元/条的软中华,某”免税代购”仅标价380元。上海烟草质量检测站近期抽检显示,这类低价烟中焦油含量超标2-3倍,部分甚至检出工业硫磺等有害物质。2023年5月,广东某高校学生因吸食网购廉价香烟出现急性中毒症状。
套路三:物流环节做手脚
为逃避监管,卖家通常采用”化整为零”发货方式。北京快递员李某向记者透露,曾多次配送标注”食品样品”的可疑包裹,收件人拆验时发现是香烟。这些包裹多使用虚假寄件信息,一旦发生纠纷难以追溯。
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跨境假烟大案
2023年3月,厦门海关查获一批申报为”电子配件”的走私香烟,共计12万支。经鉴定,该批香烟使用劣质烟叶搭配香精勾兑,铅含量超国家标准11倍。犯罪嫌疑人交代,这些烟主要通过网络渠道销往内陆城市。
案例二:假冒品牌烟作坊
河南警方7月捣毁一处地下制假窝点,查获假冒黄鹤楼1916系列卷烟200余箱。现场查获的记录本显示,该窝点日均发货量达50单以上,客户遍布20余个省份。令人震惊的是,造假者竟用霉变烟叶经过漂白处理后充当优质原料。
案例三:老年人成重灾区
四川消协2023年第二季度投诉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网购香烟受骗占比达34%。成都刘大爷花2888元购买”特供中南海”,收货发现是劣质散装烟。由于通过个人微信转账,维权陷入困境。
监管重拳整治乱象
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启动”净网2023”专项行动,重点监测含”香烟批发”“免税烟代购”等关键词的网页。截至9月,已清理相关违规信息12.6万条,关闭违法网站487个。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及实施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许可证擅自经营烟草制品,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2023年已有73人因网络非法经营香烟被判处实刑。
消费者识别指南
- 查验卖家资质:合法烟草零售商应在店铺醒目位置悬挂《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
- 警惕价格陷阱:低于市场价30%以上的香烟基本可判定为假货
- 拒绝到付交易:正规烟草交易必须通过持证企业银行账户结算
- 注意包装细节:真烟透明纸烫封平整,拉带头呈半圆形且无毛刺
- 扫码验证真伪:部分品牌已启用”一物一码”防伪系统
记者实测发现,某宣称”海关扣押品特卖”的网站,其所谓验证页面实为仿冒官网制作。输入任意16位数字均显示”正品”,专业技术人士指出这是典型的防伪造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