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如何购买境外烟“探囊取物”

近日,随着跨境电商和出入境旅游的复苏,一条以”代购免税烟”“境外直邮香烟”为幌子的灰色产业链正在社交平台蔓延。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分子利用”蚂蚁搬家”式走私、国际快递伪报品名等手段,将境外香烟包装成”探囊取物”般的便捷购物体验,已引发多地海关缉私部门高度关注。

一、行李箱暗格藏千条香烟 上海浦东机场截获”人肉走私”团伙

2023年11月,上海海关在浦东国际机场连续查获5起旅客违规携带香烟入境案件。其中一名从日本返程的旅客,在托运的儿童滑板车钢管内藏匿”七星”牌香烟67条;另一团伙则将香烟拆散后缝入羽绒服夹层,单次携带量高达120条。据缉私民警介绍,这些”水客”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接收订单,按每条10-20元收取”带工费”。

“走私者会研究航班时刻表,专门挑选凌晨红眼航班的海关值班间隙闯关。”上海海关缉私局侦查处处长李明(化名)透露,近期查获的案例显示,走私者甚至利用残疾人通道、母婴通道等特殊通道闯关。

二、跨境电商平台惊现”茶叶罐藏烟” 深圳查获跨境包裹走私案

2024年1月,深圳海关在对一批申报为”茶叶样品”的跨境快件进行CT机检查时,发现X光图像存在异常。开箱查验后发现,200个标注”正山小种”的锡罐中,实际装有”万宝路”“大卫杜夫”等品牌香烟,共计400条。经追踪,该批货物最终指向广州某跨境电商公司。

“走私分子会伪造境外购物小票,甚至搭建仿冒的海外电商网站。”深圳海关缉私分局办案人员指出,近期查获的案例中,不法分子通过篡改物流信息,使包裹显示从香港清关,实际是从内地直接发货。部分商家还会要求买家提供身份证照片,用于拆分包裹规避监管。

三、社交平台暗语交易 未成年人成重点推销对象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以”口粮”“外混”“免税车”等暗语销售境外香烟的账号活跃。某短视频平台上,标注”代购各国特产”的主播在直播中展示香烟包装,引导观众转至私信交易。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卖家专门在高校论坛、电竞社群投放广告,用”潮牌联名”“限量包装”等话术吸引年轻群体。

2023年12月,江苏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通过校园代理发展下线,利用外卖跑腿等方式配送香烟。查获的聊天记录显示,卖家明确告知未成年买家”被查到就说帮爸爸买的”。

四、新型藏匿手段层出不穷 海关升级智能查验系统

随着走私手法迭代,各地海关正在部署更先进的查验设备:
– 大连海关启用毫米波人体扫描仪,可识别衣物下藏匿的条状物品
– 青岛海关在邮递渠道应用AI判图系统,自动标记可疑包裹
– 杭州海关试点区块链溯源,要求跨境电商提供全链条物流凭证

“近期发现有用3D打印机制作电子设备外壳藏烟,还有将烟丝压制成书籍形状的案例。”海关总署缉私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全国共查获香烟走私案件1.2万起,同比上升37%,其中邮递渠道占比达64%。

五、法律专家:购买走私香烟同样涉嫌违法

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个人入境携带香烟不得超过400支(2条)。北京律协刑事合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伟指出:”即便不知情购买到走私香烟,一旦查实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若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则可能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境外香烟未经过我国烟草质量检测,可能存在焦油量超标、使用禁用香精等问题。2023年8月,浙江疾控中心在查获的”东南亚版”香烟中检出重金属含量超国标3倍以上。

(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部分案件细节来自公开法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