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明 发自广东汕头
2023年12月7日凌晨3点,汕头市潮南区一处废弃厂房内,三辆厢式货车正在紧张装卸货物。当执法人员破门而入时,现场查获假冒知名品牌香烟1.2万条,案值逾300万元。这个看似普通的打假案件,却揭开了汕头地区烟草批发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一、”茶叶箱”里的秘密
“这批货伪装得太专业了。”参与行动的潮南区烟草专卖局稽查大队长李国栋指着查获的包装箱说。记者在现场看到,标注”凤凰单丛”的茶叶箱内,整齐码放着用真空袋密封的香烟。每个纸箱夹层中都放置了活性炭包,专业防潮处理让X光机都难以辨别。
据犯罪嫌疑人林某交代,该团伙在汕头已运作两年多,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将整批香烟拆分成”茶叶”“文具”“玩具”等名义通过物流发往全国。仅2023年下半年,该团伙就通过汕头三家物流公司发运假烟47批次,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元。
二、”家族式”运营网络
调查发现,汕头地区的非法烟草批发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潮阳区和平镇,多个家族式作坊专门从事假冒香烟包装生产。记者暗访发现,某包装厂白天生产正规纸盒,夜间则切换生产线印制名牌烟盒,防伪标识、税票一应俱全。
“这些作坊都有’保护伞’。”一位匿名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物流网点会提前通风报信。2023年9月,汕头警方在侦破”9·12”特大假烟案时,就发现有物流公司管理人员收取”特殊通道费”,为假烟运输提供便利。
三、电商平台成新渠道
随着监管加强,不法分子开始转战线上。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以”潮汕特产”“免税商品”为名的账号实际从事香烟批发。一个名为”汕烟老字号”的微商账号,通过”埋雷”(隐藏关键词)方式发布交易信息,月销售额超过50万元。
2024年1月,汕头市公安局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利用直播带货模式,以”茶叶品鉴会”为幌子进行线上交易。警方查获的账本显示,该团伙通过12个直播账号,半年内销售假烟获利860余万元。
四、跨境走私新动向
汕头沿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烟草走私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汕头海关在广澳港查获一起利用进口冻品集装箱夹藏香烟案,缴获走私香烟4200条。走私团伙将香烟密封后藏于冻品内部,利用低温环境规避缉私犬嗅觉。
更为隐蔽的是”蚂蚁搬家”式走私。知情人士透露,一些渔船会借夜间捕鱼之机,在公海与境外船只交接。2024年2月,南澳海警就曾截获一艘改装渔船,该船特制的暗格中藏有香烟1200条。
五、监管困局待破解
尽管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汕头烟草灰色产业链仍屡禁不止。业内人士分析,这背后存在三大难题:
-
取证难度大。犯罪团伙采用”人货分离”模式,货主、司机、仓库分属不同人员,很难一网打尽。2023年汕头查处的烟草案件中,有43%因证据链不完整无法深挖。
-
地方保护主义。部分村镇将假烟生产作为”富民产业”,2022年某镇查处的假烟窝点中,竟有村委干部参与入股。
-
法律震慑不足。现行法规对运输、储存环节处罚偏轻。2023年汕头法院审理的烟草案件中,缓刑适用率高达62%。
六、最新案件追踪
2024年3月,汕头警方在侦办一起诈骗案时,意外发现一个涉及烟草批发的洗钱网络。犯罪团伙通过虚构”茶叶出口”贸易,将假烟利润转移到境外。初步核查显示,该团伙控制的离岸公司两年内资金流水超2亿元。
与此同时,记者在汕头某批发市场暗访发现,仍有商铺在进行”暗语交易”。当顾客说出”要潮汕特产”时,店员会展示隐藏的香烟样品。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法,让日常监管难以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