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免税烟哪里有”鱼目混珠”

近年来,随着出入境旅客数量的增加,免税烟草制品市场持续升温。然而,在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却隐藏着”鱼目混珠”的乱象。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免税商品价格优势的追求,通过各种手段将非免税烟冒充免税烟销售,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免税烟市场乱象频发

在多个国际机场的免税店周边,记者发现存在大量兜售”免税烟”的流动商贩。这些商贩声称所售香烟均为”机场内部渠道流出”,价格比正规免税店低20%-30%。然而,经专业机构鉴定,这些所谓”免税烟”中,超过60%为假冒伪劣产品或完税香烟重新包装。

2023年8月,广州海关就查获一起特大免税烟走私案。犯罪团伙通过伪造免税标签、重复使用免税包装等方式,将价值近2000万元的完税香烟伪装成免税烟销售。海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假冒免税烟的包装几可乱真,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

造假手段层出不穷

调查显示,不法分子的造假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包装造假:使用高仿免税店专用包装袋、购物小票,甚至伪造海关验讫标签。2023年5月,深圳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分子使用的包装袋仿真度高达95%。

  2. 以次充好:将低价香烟装入高价香烟包装。北京消费者王先生反映,他在某”免税代购”处购买的”中华”香烟,开盒后发现是价值仅为其三分之一的其他品牌香烟。

  3. 篡改生产日期:部分商家将临近保质期的香烟重新标注生产日期后,作为新近进口的免税烟销售。上海烟草专卖局2023年三季度抽检显示,约15%的所谓免税烟存在日期篡改问题。

监管盲区亟待填补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免税烟市场监管存在三大难点:

  1. 流通环节复杂:免税商品本应在海关监管下销售,但部分商品通过”蚂蚁搬家”式走私流入市场,增加了监管难度。

  2. 鉴定标准缺失:目前对于免税烟的真伪鉴定缺乏统一标准,各地执法尺度不一。

  3. 消费者认知不足:大多数消费者对免税烟的购买渠道、品质特征了解有限,容易上当受骗。

2023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关于免税商品的投诉中,烟草制品占比高达43%,其中真伪争议是最主要的投诉原因。

典型案例警示

案例一:电商平台”免税烟”陷阱

2022年”双十一”期间,某电商平台多家店铺以”免税直邮”“海关清关”为噱头销售香烟。后经查实,这些店铺使用的所谓”免税证明”均为PS伪造,涉案金额超过500万元。消费者李女士表示:”收到货后发现烟盒上的防伪标识与官方渠道购买的明显不同,但商家以’版本差异’为由拒绝退货。”

案例二:旅游景点”内部渠道”骗局

在海南三亚等旅游城市,一些出租车司机、导游会向游客推荐”关系渠道”购买的免税烟。2023年春节假期,三亚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12起此类案件,查获假冒免税烟2000余条。执法人员介绍:”这些假烟多产自地下作坊,不仅侵犯知识产权,还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案例三:朋友圈”代购”猫腻

随着社交电商兴起,微信朋友圈成为假冒免税烟的重要销售渠道。2023年6月,杭州警方摧毁一个利用微商销售假冒免税烟的犯罪团伙,涉案金额达800余万元。该团伙通过发展多级代理,将假冒香烟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

专家建议加强源头治理

针对免税烟市场乱象,业内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 完善立法:应明确免税商品流通各环节的法律责任,加大对制售假冒免税商品行为的处罚力度。

  2. 技术防伪:推广使用具有唯一识别码的免税商品标签,实现全程溯源。目前,部分机场免税店已开始试点”一物一码”防伪系统。

  3. 消费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免税商品购买知识,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保留购物凭证。

  4. 跨部门协作:建立海关、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202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多地已开展免税商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现行规定,个人携带免税烟入境有严格数量限制(通常为2条),超出部分需申报补税。市场上大量流通的所谓”免税烟”,其来源合法性值得怀疑。消费者在购买时务必提高警惕,避免因贪图小利而蒙受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