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国内各大城市街头涌现出大量主营进口香烟的”外烟商店”。这些店铺以”免税”“正品”“稀缺款”为卖点,装修风格时尚现代,商品陈列”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驻足。然而,在繁荣的市场表象下,关于商品来源、税收合规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现象观察:外烟商店遍地开花
在北京三里屯、上海巨鹿路、广州天河城等商业中心,外烟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店铺普遍采用开放式货架设计,陈列着来自日本、韩国、欧美等地的数百种香烟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部分店铺还提供代购服务,声称可以获取”限量版”和”地区特供”产品。
“我们店里有200多个SKU,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口的。”北京朝阳区一家外烟店的负责人向记者展示着海关报关单,”现在年轻人追求个性,国产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该店铺月均营业额超过30万元,客户以25-35岁的都市白领为主。
典型案例:深圳”网红外烟店”被查处
今年3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烟草专卖局开展专项检查时,发现一家在社交平台上拥有数万粉丝的”网红外烟店”存在严重违法问题。该店铺通过直播带货方式销售未经许可进口的电子烟,单日销售额最高达15万元。
经查,该店所谓的”韩国直邮”“美国原装”产品实为国内地下工厂仿制,部分产品尼古丁含量超标3倍以上。执法人员现场查获假冒注册商标的电子烟2000余支,案值超过80万元。店主因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刑事拘留。
行业痛点:灰色地带亟待规范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外烟市场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
货源渠道混乱:正规进口香烟需缴纳高额关税(通常为到岸价格的60%),导致部分商家通过”水客”携带、伪报品名等方式走私入境。某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行业内真正完全合规的商家不超过30%。”
-
未成年人保护缺失:虽然店铺普遍张贴”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标识,但实际执行流于形式。上海某中学教师反映:”经常看到穿着校服的学生在外烟店门口聚集,店家根本不查验年龄。”
-
新型烟草产品监管空白: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尼古丁盐电子烟等创新产品处于法律模糊地带。2022年杭州海关曾查获一批伪装成”雾化器配件”的进口加热烟弹,数量达10万支。
专家观点:平衡发展与监管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指出:”外烟消费升温反映的是市场需求,但不能以牺牲法律和健康为代价。”他建议建立跨境烟草产品溯源系统,要求每包外烟配备可验证的电子标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则强调监管创新:”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对进口烟草实施分级管理,同时提高违法成本。目前国内对走私香烟的处罚力度明显不足。”
法律界人士提醒消费者,根据《烟草专卖法》,未经许可经营烟草专卖品可处违法经营总额20%以上50%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今年5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将电子烟纳入监管范围,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任何烟草产品。
国际比较:各国管控措施一览
- 日本:实行严格的烟草专卖制度,外烟需通过特定渠道进口,零售价包含约60%的税费
- 澳大利亚:采用平装法案,所有烟草包装统一为橄榄绿色,禁止品牌标识展示
- 新加坡:禁止进口、销售电子烟,违法者可处最高2万新元罚款
- 欧盟:要求烟草产品标注健康警示面积不得小于65%,禁止添加薄荷等调味剂
随着监管趋严,部分外烟商店开始转型。记者注意到,一些店铺增加了进口食品、酒类等品类,淡化烟草销售属性;还有商家转向会员制私域运营,通过微信群、小程序进行定向销售。这种”线上化”“社群化”的新趋势,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
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打击”互联网+外烟”的新型违法形态,同时加强与海关、邮政等部门的协作,切断走私链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烟草违法案件1.2万起,案值超过5亿元,其中涉外烟案件占比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