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在线免税烟批发“鱼目混珠”

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在社交平台遭遇”免税烟”骗局。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在线免税烟批发”已成为新型网络黑产,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海关单据、篡改条码等方式,将假冒伪劣卷烟包装成免税商品销售。今年3月,广州海关破获一起案值超2亿元的跨境假烟案,查获的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卷烟均标有伪造的免税标识。

一、虚假宣传套路深:免税烟成引流噱头

在某短视频平台,以”免税烟代购”为关键词可检索到数百个账号。这些账号通常使用机场免税店实拍视频作为背景,配以”内部渠道”“海关清关”等诱导性话术。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烟草专卖系统累计清理相关违规信息12.8万条。

典型案例

2022年11月,深圳警方侦破的”9·15”网络售假案中,犯罪团伙通过搭建”中免商城”山寨网站,以市场价6折销售所谓”免税香烟”。经鉴定,查获的3800余条卷烟均为劣质假冒产品,部分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

二、造假手段专业化:从包装到物流全链条伪造

不法分子已形成完整的造假产业链:

  1. 包装仿制:使用高仿免税标签,部分甚至模仿了紫外线防伪特征。2023年上海查获的假烟案中,查获的假冒”玉溪”卷烟外包装与正品相似度达95%。

  2. 物流造假:伪造国际快递单号,部分团伙会真实安排跨境空箱流转制造物流记录。江苏某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购买真实跨境电商物流单号进行”洗单”。

  3. 支付隐匿:采用虚拟货币结算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多层转账。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显示,2022年涉及烟草非法交易的可疑交易报告同比上升47%。

三、健康与法律双重风险

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发现,网络渠道查获的假烟中:

  • 71%存在重金属超标
  • 63%含有非烟草添加物
  • 38%霉菌毒素检测阳性

法律后果
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个人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数额在5万元以上,即可追究刑事责任。2023年浙江判决的一起案件中,主犯因销售假烟被判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150万元。

四、监管技术升级:多部门联合围剿

新型监管手段正在发挥作用:

  1. 区块链溯源:海南自贸港已试点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免税商品全流程追踪,每个环节均需数字签名验证。

  2. AI图像识别:烟草专卖局开发的”云鉴”系统可自动识别免税标识真伪,准确率达98.6%。

  3. 大数据监测:市场监管总局建立的”网剑”系统已捕获超过23万个可疑网络售烟账号。

消费者提醒
正规免税烟草制品仅限在口岸免税店内销售,且每人次购买不得超过两条。任何声称能批量提供免税烟的网络渠道均属违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