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时刻!人民大会堂100元的烟”鱼目混珠”

记者 张晓明 北京报道

近日,一则关于”人民大会堂100元特供香烟”的爆料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多位消费者反映在会议场所购买的”特供烟”存在明显质量问题,经专业机构检测发现竟是假冒产品。本报记者历时半个月调查,揭开了这条寄生在高端场所的灰色产业链。

一、会议代表亲历:百元香烟现原形

“包装和真品几乎一模一样,但抽起来明显呛喉。”在某央企工作的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3月参加行业峰会时购买的香烟。这款标注”人民大会堂特供”的软包香烟,单盒售价高达100元,比市面同品牌常规产品贵出三倍。

记者注意到,该烟盒除了印有烫金人民大会堂轮廓图外,还特别标注”会议专用”字样。但经中国烟草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鉴定,其使用的竟是劣质烟叶,焦油含量超标2.3倍,防伪标识系高仿印刷。

类似遭遇并非个例。在2023年12月举办的某国际论坛期间,参会嘉宾李女士购买的”特供烟”甚至出现烟丝霉变情况。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稽查记录显示,去年至今已查处7起类似案件,涉案金额超600万元。

二、暗访造假窝点:暴利催生精密仿冒

记者以批发商身份暗访河北某地下作坊时发现,造假者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在这个藏身家具厂内的车间,工人正将市价20元的某品牌香烟拆包重组,换上仿制的”人民大会堂特供”包装。

“镀金包装膜每张1.2元,防伪标贴0.8元一个。”作坊负责人透露,他们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不同场合的”特供”包装,包括国际会议、高端论坛等专属版本。一套成本不足30元的假烟,转手就能卖出百元高价。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造假者与个别酒店工作人员形成利益链。北京某五星级酒店前厅部员工向记者证实,曾有供应商以每盒15元回扣的条件,让他们向参会嘉宾推荐这些”特供烟”。

三、监管重拳出击: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日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净会2024”专项行动。4月15日,执法人员在天津滨海新区查获一个年产假烟20万条的窝点,现场收缴仿冒”国宴特供”“外交专供”等虚假标识包装材料3.2吨。

“这些造假者特别擅长钻空子。”北京市烟草专卖稽查支队队长刘建军介绍,违法分子往往选择在重大会议前后集中出货,利用参会者”纪念品心理”实施欺诈。2023年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执法部门就曾在会场周边查获假冒”服贸会纪念版”香烟1200条。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电商平台也成为假烟流通渠道。记者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发现,仍有卖家以”会议剩余物资”名义销售这类产品。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已下架相关商品链接237条,封禁账号89个。

四、行业专家解析:特供概念背后的认知误区

“我国早已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特供”专供’标识。”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指出,2012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五部门就联合发文,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

烟草行业分析师王春生透露,所谓”会议特供烟”其实是利用消费者三个认知误区:一是误认为特殊包装代表更高品质;二是轻信会议场所商品的权威性;三是对”限量版”“纪念版”等营销话术缺乏抵抗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假冒产品主要流向三类场所:国际会议中心周边的烟酒店、高端酒店内部商铺以及网络代购渠道。其购买者中,企业采购人员占比达62%,外籍宾客占21%,其余为普通消费者。

五、消费者维权困境:举证难成最大障碍

尽管多地开展打击行动,但消费者维权仍面临诸多困难。在北京朝阳区法院2023年审理的12起相关案件中,有9起因无法提供完整购买凭证而调解结案。

“会议期间买的烟,谁会想着要发票?”曾遭遇假烟问题的张教授无奈表示。更复杂的是,部分销售方会以”个人行为”推卸责任。在某省级机关工作的周先生就遭遇过酒店商铺矢口否认销售事实的情况。

法律界人士建议,消费者可通过三步固定证据:立即拍摄带时间水印的现场照片;要求销售方在会议手册等材料上注明购买信息;保留支付记录并与商品编码对应。目前,上海等地已试行会议场所商品”一物一码”追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