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多家电商平台被曝存在违规销售外国香烟现象。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通过”暗语交易”“图片代购”等方式规避监管,更有甚者以”烟标收藏”“空盒展示”为幌子进行实质性烟草交易,形成了一条隐蔽的灰色产业链。
一、平台现”鱼目混珠”式交易套路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记者以”外烟”为关键词搜索未显示结果,但替换为”免税标”“烟盒收藏”等关键词后,立即出现数百条商品信息。其中某商家标注”万宝路空盒收藏”,却在商品详情页用谐音注明”可装填实物”,售价明显高于普通包装盒数十倍。
更隐蔽的是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的”代购群”。在一个名为”免税商品交流”的微信群中,管理员定期发布用水果名称代指香烟品牌的价格表:”蓝莓280/条(某知名国际品牌蓝莓爆珠款)”、”芒果160/盒(某东南亚品牌)”。
二、近期典型案件曝光
2023年8月,杭州海关破获一起利用跨境电商走私香烟案,涉案金额超1200万元。犯罪团伙通过伪报品名将香烟标注为”食品添加剂”,利用”蚂蚁搬家”方式分批邮寄入境,最终在微商渠道销售。
同年11月,广州市场监管部门查处某文化用品网店,该店以销售”烟具”为名,实际通过”买烟具送烟草”的方式变相销售未经检验的外国香烟。执法人员现场查获违规卷烟200余条,涉及7个境外品牌。
三、新型交易手法深度解析
1. 图片交易模式
部分商家在商品页面仅展示香烟外包装图片,标注”非实物销售”,但实际通过私聊完成交易。某平台卖家向记者透露:”拍下图片链接后客服会发真货,被查时就说是卖摄影素材。”
2. 分拆销售策略
将整条香烟拆分为单包销售,或混入合法商品中搭售。有商家将外国香烟与进口零食组合成”国际美食礼包”,利用食品类目通过平台审核。
3. 跨境代收服务
某些”国际转运”商家提供境外收货地址,消费者先在海外网站下单,再由这些商家以”个人物品”名义分批邮寄入境,规避大宗商品监管。
四、监管技术面临挑战
当前电商平台主要依赖关键词屏蔽进行管控,但商家不断更新规避手段:
– 使用”yy”(烟烟)、”cm”(香烟)等缩写
– 将品牌名拆解为”万 宝路”等间隔形式
– 采用语音、二维码等非文字沟通方式
– 利用短视频平台”橱窗展示+私信交易”模式
某省级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表示:”近期查处的案件中,约60%交易起始于内容分享平台,最终通过社交软件完成,给溯源取证带来困难。”
五、消费者权益存在多重风险
-
质量隐患:某地查获的假冒外国香烟中,焦油含量超标达国家标准3倍,部分产品检测出工业染料成分。
-
维权困境:北京消费者王先生花费850元购买”免税香烟”,收货发现是假冒产品后,商家已下架商品并注销账号。
-
法律风险:根据《烟草专卖法》,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违法经营额超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
六、行业治理新动向
2023年12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启动”净网2024”专项行动,重点监测:
– 直播带货中的隐形销售
– 跨境寄递”化整为零”行为
– 社交平台导流交易
主要电商平台也升级了风控措施:
– 阿里巴巴新增”烟草制品图片识别”AI模型
– 拼多多对重复上架违规商品的店铺启用资金冻结
– 抖音实施”烟草类内容创作者黑名单”制度
某跨国烟草公司中国区负责人透露:”我们监测到约37%的所谓’本公司产品’实为假冒,这些非法渠道严重损害品牌声誉。”
注:文中涉及的平台名称、品牌信息均为行业通用表述,不特指具体企业。消费者应通过合法渠道购买烟草制品,本文旨在揭示行业现象,不构成任何购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