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市民网购免税中华烟收到发霉假货”的新闻引发热议。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消费者李先生通过某社交平台购买的”机场免税版”中华香烟,到货后不仅包装粗糙,部分烟支还出现霉变。经烟草专卖局鉴定,该批香烟系高仿假冒产品。
一、”免税烟”成电商平台灰色热销品
记者调查发现,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搜索”免税香烟”虽无结果,但改用”机场特供”“出口专供”等关键词后,立即出现大量标榜”免税正品”的商家。这些店铺通常采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用食品、日用品等合法商品作掩护,实际通过私聊完成交易。
2023年上海海关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利用跨境电商渠道,将假冒”中免”标识的香烟伪装成电子产品申报,涉案金额达1200万元。海关人员透露,查获的假烟使用劣质烟叶,焦油含量超标近3倍。
二、三大常见造假手法曝光
1. “真盒假烟”套路
2022年北京朝阳区法院审理的案件显示,不法分子回收免税店废弃烟盒,装入劣质烟支后塑封。这些产品扫码可显示”中免集团”信息,但实际是盗用正品溯源码。涉案人员交代,一套空烟盒回收价可达30-50元。
2. “出口转内销”把戏
《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出口专供香烟禁止在国内销售。但记者发现,部分商家将出口版香烟通过”水客”携带入境。2023年深圳口岸查获的200条”南洋双喜”,就是伪装成行李物品走私入境的典型案例。
3. “自制免税标”乱象
江苏烟草质检站近期检测的样本中,38%的”免税烟”防伪标识系彩色打印伪造。技术人员指出,正品免税标采用特殊油墨,在紫外线下会显现隐形图案,而假货往往缺乏这一特征。
三、消费者维权陷困境
杭州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受理的27起网购假烟诉讼中,仅有3起获得赔偿。主审法官表示,多数消费者无法提供有效购买凭证,且商家常采用”一次性”店铺逃避责任。
“最可恨的是有些假烟做得比真烟还漂亮。”从事烟草零售20年的张店主向记者展示查获的假货:外包装激光防伪、税标一应俱全,但烟丝中掺有纸屑和香精。这类产品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危害健康。
四、监管重拳整治乱象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专项行动中,全国查处非法经营免税烟案件1.2万起,涉案卷烟37.4亿支。值得注意的是,约60%案件涉及互联网销售。目前,抖音、快手等平台已清理相关违规视频1.3万条。
法律专家提醒,根据《刑法》第140条,销售伪劣卷烟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2024年1月,浙江某微商因销售假冒免税香烟被判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万元。
(文中部分案例源自国家烟草专卖局公报及公开裁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