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非法香烟交易。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微信一手货源”的香烟销售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一、微信售烟乱象调查
在微信搜索栏输入”香烟一手货源”,立即弹出数百个相关账号。这些账号通常以”厂家直销”“免税香烟”“内部渠道”等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记者随机添加了5个自称”一手货源”的微信号,发现其销售手法如出一辙:
- 朋友圈展示大量香烟图片和视频
- 承诺”保真”“假一赔十”
- 要求先付款后发货
- 不接受平台担保交易
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表示,这类销售行为完全不符合《烟草专卖法》规定,属于典型的非法经营。
二、典型案例曝光
案例1:高价买来”高仿烟”
2023年5月,北京消费者王先生通过微信购买了一条某品牌香烟,价格比实体店便宜30%。收到货后却发现:”外包装几乎一模一样,但抽起来味道完全不同。”经专业机构检测,该批香烟为高仿假冒产品。
案例2:付款后立即被拉黑
广州大学生小李在微信上看到”学生特惠”的香烟广告,转账800元后,对方以”货源紧张”为由要求再付500元保证金。当小李表示要退款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类似案例在多地均有发生。
案例3:走私烟藏猫腻
2023年8月,深圳海关破获一起利用微信销售走私香烟案件。犯罪团伙通过微信接单,从境外走私香烟入境。这些香烟不仅逃避关税,部分还涉嫌假冒注册商标。
三、行业专家解析风险
中国烟草总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正规香烟销售必须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且禁止网络销售。微信等社交平台售烟存在多重风险:
- 质量风险:无法验证真伪,可能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 资金风险:缺乏第三方监管,容易遭遇诈骗
- 法律风险:购买走私烟同样涉嫌违法
- 健康风险:劣质烟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网络购烟投诉量同比增长45%,其中微信渠道占比达68%。
四、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
针对微信非法售烟问题,多部门已开展联合整治:
- 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展”净网2023”专项行动
- 网信办要求平台加强关键词过滤
- 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
- 海关总署强化边境管控
2023年1-9月,全国共查处网络非法售烟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但执法人员坦言,由于犯罪手段隐蔽、取证困难,彻底根治仍需时日。
五、消费者如何识别防范
为避免上当受骗,消费者应注意:
- 认准实体店购买,查看烟草专卖许可证
- 不轻信”特殊渠道”“内部价格”等宣传
- 拒绝先付款后发货的交易方式
- 发现可疑账号及时向平台举报
- 保留交易记录作为维权证据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提醒,根据《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消费者若明知是非法渠道仍购买,也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