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通过暗语接单、快递分包的”掩目捕雀”式网上售烟模式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以”口粮”“特供”等暗语在社交平台招揽客户,通过化整为零的快递方式规避监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一、暗语交易:从”口粮”到”茶饼”的行业黑话
2023年8月,江苏淮安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售烟案。犯罪团伙在短视频平台以”老茶坊”名义运营,实际通过”88号茶饼”“红塔山特供”等暗语进行烟草交易。警方调查发现,该团伙日均发货量达200余件,涉案金额超1200万元。
“现在都叫’口粮”茶叶’,老客户一看就懂。”曾从事微商售烟的李明(化名)透露,常见的暗语体系包括:
– “中华硬”代指硬盒中华
– “软玉溪”称作”云南特产”
– 电子烟弹被称为”奶茶杯”
交易全程规避”烟”“烟草”等关键词,支付时备注多为”食品”“日用品”。
二、快递分包:化整为零的物流迷局
2024年1月,浙江杭州某快递网点被发现批量寄送可疑包裹。执法人员开箱检查发现,每个包裹仅装1-2条香烟,但同一收件人当日累计收件达20余个。这种”蚂蚁搬家”式运输已成行业潜规则。
典型案例显示:
1. 深圳某团伙将整条香烟拆分为5个包裹寄送
2. 成都某商家使用”AB面单”,外包装显示为书籍
3. 部分快递员参与分成,每单收取3-5元”特殊处理费”
三、监管技术博弈:从关键词屏蔽到AI识图
面对新型售烟手段,监管技术持续升级:
– 2023年11月,某电商平台上线”烟草暗语词库”,累计屏蔽违规商品12万件
– 快递企业试点”AI判图系统”,对可疑包裹进行开箱复检
– 电子烟新规要求寄递必须验视购买人身份证件
但犯罪手段也在迭代。近期出现的”拼单模式”更具隐蔽性:不同买家凑单发货,到货后由当地代理二次分发。2024年3月,广州查获的案例显示,某个200人微信群通过该模式月均交易卷烟3000余条。
四、法律警示:个人代购也可能涉刑
2023年度烟草专卖行政执法数据显示:
– 全国查处互联网涉烟案件1.2万起
– 刑事立案数同比增长37%
– 个人代购案件占比达43%
北京某区法院审理的典型案例中,大学生张某因在贴吧代购电子烟弹,两年非法获利8.7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未取得许可证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违法经营额超5万元即达到刑事立案标准。
五、健康警示:三无产品泛滥成灾
隐蔽交易带来的质量隐患更为严重:
1. 某检测机构抽检显示,网络渠道购买的香烟中62%为假冒注册商标产品
2. 部分电子烟弹尼古丁含量超标3倍以上
3. 2023年云南查获的案例中,不法分子使用工业香精勾兑低劣烟丝
“这些烟燃烧速度特别快,抽起来嗓子发苦。”曾网购过香烟的消费者王先生表示,其购买的”免税中华”经鉴定为假冒产品,但维权时商家早已注销账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