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外烟代购一手货源在哪”鱼目混珠”

跨境烟草走私披上”代购”外衣

近日,广州海关破获一起案值超2亿元的电子烟油走私案,犯罪团伙通过”代购”名义在社交平台招揽客户,实际从事跨境烟草制品非法交易。这再次将外烟代购市场的灰色产业链暴露在公众视野。

记者调查发现,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外烟代购”,大量标榜”免税正品”“海关渠道”的账号活跃其中。某账号主页显示”古巴COHIBA雪茄保税区直发”,但提供的所谓”海关清关单”经专业鉴定系PS伪造。类似案例在2023年上海警方侦破的”3·15”专案中就有出现,犯罪分子利用伪造的出入境记录骗取消费者信任。

虚假货源背后的三重骗局

第一重:虚构”免税渠道”人设

部分代购会刻意展示机场免税店定位,或发布穿着海关制服的照片。2022年杭州查处的王某团伙,就是通过租赁免税店柜台拍照,虚构”内部关系”实施诈骗,涉案金额达480万元。

第二重:真假混卖牟取暴利

北京消费者李先生向记者展示其购买的”日本七星烟”,经烟草质检站检测,烟丝中掺杂了大量劣质烟草。这种手法与2021年深圳查获的”水客”走私案如出一辙,该案查扣的2万条香烟中,近三成是假冒产品。

第三重:收款后玩消失

重庆大学生小张通过贴吧联系代购,支付2000元后即被拉黑。类似警情在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7%,部分诈骗团伙甚至采用”养号”策略,先用小额交易建立信任再实施大额诈骗。

平台监管存在明显漏洞

尽管各大平台明令禁止烟草交易,但违规内容仍通过暗语传播。记者实测发现:
– “yanyecao”拼音缩写可规避关键词过滤
– 用”口粮”“特供”等代称的帖子存活时间更长
– 部分商家将联系方式藏在图片水印中

这种状况与202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通报的典型案例高度相似,当时某短视频平台因未及时清理2.3万条涉烟视频被处以行政处罚。

消费者维权面临现实困境

由于代购交易多通过私人转账完成,消费者维权时往往面临:
1. 无法提供有效购买凭证
2. 商品真伪鉴定渠道缺失
3. 涉案金额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

2023年江苏省消保委受理的93起外烟代购投诉中,成功调解的不足20%。部分受害者因自身涉嫌走私行为,甚至不敢报案。

执法部门强化源头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海关总署开展的”国门利剑2024”行动已将”社交平台跨境售烟”列为重点。今年1-5月,全国共侦办此类案件217起,同比上升39%。其中广东破获的”海啸3号”案中,犯罪团伙利用跨境电商模式走私香烟达17万条。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未取得许可证销售进口烟草制品,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而消费者明知是走私品仍购买,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