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追踪!低价烟网上批发超市”鱼目混珠”

近日,记者通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多个打着”免税香烟”“厂家直供”旗号的网上批发超市,通过隐蔽渠道销售涉嫌走私、假冒注册商标的卷烟产品。这些平台以”低价批发”“一条也发货”为诱饵,形成跨省销售网络,严重扰乱烟草市场秩序。

隐蔽交易链条浮出水面

在某社交平台搜索”香烟批发”,立即弹出数十个标注”诚信经营”“支持验货”的商家账号。记者添加名为”XX烟酒批发”的微信后,对方发来包含中华、玉溪等20余个品牌的价格表,软中华每条报价仅380元,较市场零售价低40%。

“我们都是海关扣押货,绝对保真。”该商家发来的仓库视频显示,成箱卷烟堆放在未标明任何企业标识的普通民房内。当记者询问货源时,对方立即撤回消息并称:”只谈交易,不问来路。”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平台采用”挂羊头卖狗肉”的运营模式。广东警方近期查处的”优品惠”电商平台,表面销售茶叶、零食,实际通过会员制私下交易卷烟。该案查获假冒某知名品牌卷烟1200余条,涉案金额超500万元。

假冒伪劣产品危害凸显

2023年12月,浙江消费者李先生通过”免税仓直邮”公众号购买10条某品牌香烟,到货后发现包装粗糙、烟丝发霉。经烟草专卖局鉴定,该批卷烟系使用工业下脚料制作的假冒产品,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

“这些假烟往往使用劣质烟草和违规添加剂。”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指出,近期抽检的网购卷烟中,62%存在霉菌超标问题,部分样品检出违禁的硫磺熏蒸痕迹。

江苏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统计显示,2023年接诊的肺癌病例中,有13%患者长期吸食来源不明的低价卷烟,较往年上升5个百分点。”这些烟民的共同特点是购买渠道不正规。”主治医师王主任表示。

新型销售手段层出不穷

调查发现,违法商家不断升级规避监管的手段:

  1. 物流环节:采用”化整为零”发货,将整条卷烟拆分成多个包裹,通过不同快递公司寄送
  2. 支付方式:使用虚拟货币或第三方个人账户收款,某平台甚至要求买家购买等值游戏点卡抵扣货款
  3. 技术规避:开发专用APP需要邀请码才能登录,服务器架设在境外

2024年1月,重庆破获的”云端烟仓”案中,犯罪团伙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分销系统,发展下线代理达200余人,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3个省份。

监管重拳整治乱象

针对网络涉烟违法新动向,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23年9月起开展”净网2023”专项行动,截至今年3月已查处相关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逾8亿元。重点包括:

  • 约谈12家未落实主体责任的电商平台
  • 建立与快递企业的联合查验机制,在分拣环节拦截可疑包裹
  • 推动《电子烟管理办法》修订,拟将违法网络售烟纳入征信系统

“我们正与网信部门共建大数据监测平台。”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介绍,新系统可通过语义分析识别社交平台的隐蔽交易信息,目前已标记高风险账号3.8万个。

跨境走私链条暗流涌动

福建海关近期通报显示,2023年共查获香烟走私案件47起,同比增长22%,其中”水客”蚂蚁搬家式走私占比达65%。典型案例包括:

  • 厦门海关在进口龙虾集装箱内查获夹藏的南洋红双喜120箱
  • 平潭口岸截获改装渔船,暗舱藏有专供出口的中华烟800条
  • 泉州边检发现”旅行团”利用儿童书包携带卷烟入境

这些走私烟部分流入网络批发渠道。记者在暗访中获得的一份”2024最新报价单”显示,某越南品牌香烟标注”包通关到岸”,明确区分”水路”“陆路”不同走私方式的价格。

消费者维权困境待解

由于网络购烟本身属于违法行为,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北京律协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梳理2023年案件发现:

  • 92%的网购假烟投诉因”交易不受法律保护”未被受理
  • 仅有7起案件通过民事诉讼获赔,平均维权周期达11个月
  • 部分受害者反被卖家以”恶意举报”为由敲诈

“有位大学生花600元买假烟后想退货,结果被威胁要曝光其购烟记录。”办案民警透露,犯罪团伙专门收集买家隐私作为要挟筹码。

行业呼吁强化源头治理

中国烟草学会专家建议,治理网络售烟乱象需多管齐下:

  1. 对烟草种植、生产实施电子溯源全覆盖
  2. 要求快递企业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
  3. 建立电商平台关键词动态过滤清单
  4. 加大边境口岸智能查验设备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正规烟草零售商也深受其害。”我们门店的中华烟月销量下降了三成。”北京朝阳区某持证商户负责人表示,低价假烟严重冲击合法经营。

(文中涉案平台名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