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进口香烟专卖店出现大规模关停潮,曾经红火的”洋烟”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行业洗牌。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现,曾经遍布高档商圈的进口香烟专营店已纷纷撤店,仅存的几家也在进行最后的清仓处理。
政策收紧:进口香烟行业遭遇”寒冬”
这一现象背后是近年来持续收紧的烟草管控政策。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卷烟有关规定执行。2022年5月1日起,《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对电子烟生产、销售、进出口等环节实施严格管制。
“我们店开了8年,去年还能维持,今年实在撑不下去了。”北京朝阳区一家进口香烟店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进货渠道越来越窄,海关检查越来越严,很多老客户也不敢买了。”
上海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进口卷烟数量同比下降47.3%,价值下降52.1%。广州白云机场海关查获的违规携带入境香烟案件数量同比上升35%,但单案查获量明显下降。
典型案例:从”日进斗金”到门可罗雀
在广州天河区,曾经红极一时的”环球烟庄”已经关门歇业。这家开业于2015年的高端进口香烟专卖店,巅峰时期月营业额超过200万元,会员多达3000余人。
“最火的时候,我们店里的古巴雪茄要提前三个月预订,日本烟弹经常断货。”前店长李女士回忆道,”现在政策变了,很多商品进不来,进来的成本又太高,价格没有竞争力。”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上演。在成都,著名的”烟波致爽阁”已转型为茶室;在杭州,西湖边的”国际烟草汇”改行做起了进口食品生意;深圳多家免税香烟店因违规销售被吊销执照。
消费转型:从”面子消费”到健康理念
行业变化背后是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控烟力度的加大,传统的高端香烟礼品市场正在萎缩。
“以前送礼都讲究档次,进口烟酒是标配。”北京某企业采购负责人张先生表示,”现在环保健康才是新风尚,我们公司年节礼品都改成了有机食品和健身卡。”
数据显示,中国成人吸烟率已从2015年的27.7%下降至2022年的24.1%。同时,电子烟用户中,原本使用进口烟弹的消费者有63%转向了国产品牌。
渠道变革:跨境电商冲击实体店
进口香烟实体店还面临着电商渠道的分流。虽然正规跨境电商平台不允许销售烟草制品,但一些社交电商和代购渠道仍在灰色地带运作。
“现在都是朋友圈下单,直邮到家,谁还去实体店啊。”一位经常购买进口烟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虽然价格贵一点,但方便又隐蔽。”
这种趋势进一步挤压了实体店的生存空间。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国进口香烟实体店数量已从2019年的约1.2万家减少到目前的不足3000家,且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
执法趋严:多地开展专项整治
近期,多地烟草专卖局联合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了进口烟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今年6月,深圳查获一起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的走私进口电子烟弹案件;7月,厦门海关破获利用跨境电商渠道伪报走私香烟案,案值逾800万元;8月初,杭州一家打着”国际烟草文化交流”幌子的实体店因非法经营被查处。
“现在的执法不只是查终端销售,而是全链条打击。”一位不愿具名的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表示,”从进口、仓储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在严控范围内。”
行业出路:转型或退出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剩余的进口香烟经营者纷纷寻求转型。有的转向合法进口食品和日化用品,有的利用原有客户资源做起了高端礼品定制,还有的直接关店转行。
“这个行业已经没多少利润空间了。”一位从业十年的进口烟商坦言,”现在考虑的是如何体面退场,或者找到新的合规经营方向。”
业内人士分析,进口香烟市场的萎缩是政策导向和消费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监管的持续加强和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进口烟草制品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缩小,行业洗牌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