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万宝路在哪可以买到’烟消云散’“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这个充满诗意却又暗藏玄机的表述,实则是某烟草品牌推出的新型烟草产品营销话术。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将烟草产品与”解压”“消散烦恼”等概念捆绑的营销方式,正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渗透。
一、”烟消云散”背后的营销密码
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万宝路 烟消云散”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多家店铺使用”烦恼烟消云散”“压力一扫而空”等宣传语推广电子烟产品。其中一款标价298元的换弹式电子烟月销量超过2000件,商品详情页赫然写着:”让烦恼随烟雾飘散”。
北京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李教授指出:”‘烟消云散’这类词汇具有双重隐喻,既描述烟雾形态,又暗示心理状态,是典型的’情感营销’手法。烟草企业通过制造情感联结,弱化产品危害属性,这种做法值得警惕。”
二、新型烟草产品的渠道渗透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这类产品主要通过三种渠道流通:
1. 便利店隐蔽销售:部分24小时便利店将电子烟与口香糖等商品混放,收银台旁摆放”解压神器”的广告立牌
2. 社交平台种草: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出现”测评视频”,博主使用”抽完真的神清气爽”等话术
3. 校园周边渗透:多所大学周边的奶茶店、文具店暗中代售,主打”学习减压”概念
2023年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一起案例显示,某电子烟经销商通过校园代理发展学生客户,使用”考试必备”“提神醒脑”等宣传语,三个月内销售额达50余万元。
三、监管重拳下的变相营销
在国家烟草专卖局连续出台《电子烟管理办法》《电子烟国家标准》等政策后,传统烟草广告受到严格限制。但部分企业转而采用更隐蔽的营销方式:
- 文化包装:将产品与国潮、电竞等年轻文化绑定
- 科技话术:强调”减害技术”“健康雾化”等伪科学概念
- 情感暗示:通过”陪伴”“释放”等心理诉求建立连接
中国控烟协会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电子烟相关违规广告举报量同比上升37%,其中80%涉及变相健康宣称或情感诱导。
四、国际视角下的监管经验
参考国际案例:
– 新加坡全面禁止电子烟销售,违者最高处2万新元罚款
– 澳大利亚要求电子烟必须使用标准化包装,禁止所有添加剂
– 欧盟将尼古丁含量限制在20mg/ml以下,禁止广告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万宝路母公司)2022年报显示,其”无烟产品”研发投入占比已超传统烟草业务,这种战略转型背后是规避监管的深层考量。
五、健康警示与消费提醒
多位呼吸科专家指出:
– 电子烟烟雾仍含甲醛、乙醛等致癌物
– 尼古丁盐技术使摄入更易上瘾
– “水果味”等添加剂可能引发支气管炎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期测试的20款电子烟中,6款实际尼古丁含量超出标注值30%以上。某三甲医院戒烟门诊数据显示,2023年接诊的电子烟依赖患者中,18-24岁群体占比达43%,较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
在这场”烟消云散”的营销狂欢背后,隐藏着值得深思的公共健康议题。当商家将烟草包装成”解压神器”“时尚配件”时,消费者更需要擦亮双眼,认清其中的健康风险与营销陷阱。